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广西法院能动履职为妇女儿童撑起“保护伞”

2024-07-18 16:13:19 来源:法治日报 -标准+

本刊记者 吴良艺

小李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初级中学的学生。某日中午,小李在学校宿舍内遭到小羽、小喻等十几名同学殴打致伤。小李将小羽、小喻等参与殴打的同学及某初级中学一并诉至法院,要求其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法院经审理认为,小羽、小喻等人故意殴打小李,致小李受伤,存在过错;某初级中学在小李遭殴打后没有及时送医治疗,未尽到教育、管理、保护职责,亦有过错,均应依法对小李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法院依法判决,被告小羽、小喻等赔偿小李医疗费等损失120344.40元;被告某初级中学赔偿小李医疗费等损失2361.76元(扣除某初级中学已先行赔付费用)。

“人民法院通过判决方式,让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清晰认识到,校园欺凌行为是违法行为,实施校园欺凌必将受到法律制裁,也提醒遭受校园欺凌的孩子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明确未成年人在校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谭庆华介绍说。

依法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是人民法院的重要职责。近年来,广西法院充分发挥司法审判职能,着力解决妇女儿童维权重点难点问题,切实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创新审判理念 筑牢权益“防火墙”

审结侵害未成年人权益刑事案件2350件2823人,受理涉妇女儿童民事案件316731件390003人,受理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284件(撤诉9件),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238件……近日,广西法院亮出2023年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司法“成绩单”,一项项数据都在诉说着广西法院创新审判理念,切实筑牢妇女儿童权益的生动实践。

今年5月1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加强在涉及未成年人案件中开展“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家庭教育责任告知”工作的通知》,要求广西各级法院在审理涉未成年人案件时,引导未成年人的父母及其他监护人提升家庭教育责任意识,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近年来,广西法院大力推进家事少年审判融合发展,整合充实家事少年审判工作力量。2023年10月,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成立家事少年审判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区法院家事审判和涉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工作,逐步实现涉未成年人案件刑事、民事、行政“三审合一”。广西法院在继续抓好涉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的同时,将少年审判工作中心转向侧重涉未成年人民事审判,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抓前端、治未病”,不断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2023年,全区法院共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3089份,联合妇联依托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为24282件涉未成年子女案件当事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立法对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维护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自治区妇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发挥作为自治区反家暴联动机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单位牵头作用,积极推动反家暴地方立法进程。目前,《广西反家庭暴力条例》立法项目被列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十四五”立法规划一类项目,列入2024年立法工作计划调研项目。

凝聚多方合力 织密权益“保护网”

2023年8月,4岁的小唐被母亲马某实施家庭暴力,其住所地A市妇联联合当地有关部门进行家访,公安机关对马某出具家庭暴力告诫书。2023年9月,马某全家搬至B市居住,当地妇联联合社工对其家庭开展定期走访。当月底,小唐所在幼儿园老师在检查时发现小唐身上有新伤并报警,当地派出所出警并对马某进行口头训诫。2023年10月初,B市妇联代小唐向人民法院递交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书。

法院经审理认为,小唐的申请符合法律规定,依法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裁定禁止被申请人马某对申请人小唐实施殴打、威胁、辱骂、冻饿等家庭暴力;责令被申请人马某接受法治教育和心理辅导矫治。

在人身保护令有效期内,妇联和社区通过引入社会工作和心理疏导机制,对马某进行法治教育和心理辅导矫治。此后,妇联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对小唐父母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责令他们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履行家庭教育义务,并联合法院上门进行持续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帮扶,关注小唐身体和精神健康状况。

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每个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妇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牵头建立包括12家单位共同参与的反家暴联动机制领导小组,每年召开联席会议,推动各成员单位切实履职、强化配合协作,各地因地制宜分级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南宁市、北海市法院以反家暴庇护中心为站点,联合民政、妇联等多部门为家庭暴力受害人提供恢复身心健康的庇护场所,保障不直接抚养未成年人的父或母的法定探视权。

柳州市法院与相关联动单位签署《人身安全保护令联动方案》,制作《人身安全保护令协助执行通知书》文件,使联动工作规范化,有章可循。

桂林市法院联合市委政法委、民政局、妇联等多家单位成立桂林市家庭教育指导专家库,着力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助推和谐家庭家风建设,从源头防治家暴。

与此同时,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自治区妇联还持续加强与司法行政、民政等部门协作,推进各地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同时,2011年以来,自治区妇联与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联合开展“妇女儿童维权岗”创建活动,为涉妇女儿童权益案件开辟绿色通道、为权益受侵害的妇女儿童提供法律服务和安全保障。截至2023年,全区法院共创建自治区级妇女儿童维权岗188个,实现三级法院及乡镇人民法庭维权网络全覆盖。

此外,2023年,广西法院与妇联、司法行政、检察、公安等部门组成专家团,走进机关、企业、高校、农村、社区、家庭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讲活动,为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今年4月16日,广西各级法院开展“保护妇女儿童权益专题开放日”活动,会同妇联等单位,邀请各界代表走进法院,共商和宣传妇女儿童司法保护工作。

延伸审判职能 构筑权益“避风港”

延伸审判职能是人民法院实现诉源治理要求的重要手段。

2020年12月17日,覃某某因交通事故受伤,经鉴定被评为一级伤残、完全护理依赖。事故发生后,法院依法判决肇事方向覃某某赔付各项损失合计98万多元。但肇事方赔偿能力不足,覃某某的赔偿款迟迟未能执行到位。覃某某因该起交通事故导致身体严重残疾,丧失劳动能力,家里有两个未成年孩子需要抚养,三名老人需要赡养,现只能依靠妻子一人工作的微薄收入支撑全家生活,覃某某后续治疗还需高额费用,其家庭陷入生活极度困难的状况。经法官依职权告知,覃某某向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和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提出了司法救助申请。

某市中级人民法院、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分别决定对覃某某救助10万元和15万元。为进一步形成救助合力,两级法院在联动救助的同时,将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有机衔接,积极邀请当地政府、医院、村委等单位共同开展救助。

这是广西法院关爱残疾人、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对残疾人家庭开展司法救助、协调实施综合救助帮扶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广西法院有针对性地为特殊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心理疏导、司法救助等关爱服务,切实将司法服务延伸到群众身边。2023年,全区法院共向4125名特殊困难当事人发放司法救助金额5700余万元。

针对在案件审理中发现的社会治理薄弱环节和管理漏洞,广西各级法院积极向有关单位提出司法建议,强化行业监管和行政执法,保护未成年人人身安全。2023年,全区法院共发出司法建议108份,相关部门反馈整改措施83份。

流动、留守、困境、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也是广西法院重点关注的群体。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与自治区民政厅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工作机制的通知》,推动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精细排查、精确认定、精准保障,切实保障儿童合法权益,共同助力儿童健康成长。(文中未成年人皆为化名)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