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特约评论员王铼
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涉众型、跨区域、高技术经济犯罪持续高发,依赖人工判断与经验分析的传统执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为整体推进公安机关执法理念与能力提升,2025年4月,公安部应时出台《公安机关资金分析鉴定工作程序规定(试行)》,将资金分析成果转化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刑事诉讼证据,系统解决了案件调查和诉讼活动中的资金数据分析专门性问题。
“金析为证”,作为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将资金分析成果转化为刑事诉讼证据的一种法律实践活动,为法治公安建设注入强大动力。这一创新制度的落地,体现出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能动创新意识,也彰显了科技赋能对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提升的关键价值。
从“数据汪洋”到“证据链条”的价值重构
当前,公安机关执法实践中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经济金融犯罪日益复杂,呈现资金账户交叉、交易频次密集、路径隐蔽等特征;另一方面,传统执法模式存在局限,传统资金分析报告因缺乏证据属性和审查机制,难以直接作为刑事诉讼证据使用。
这种“数据多但不可证”的现象,对公安执法提出了更高要求。“金析为证”作为一种新型证据概念,其最终目标是将资金分析成果转化为刑事诉讼证据中具有法律效力的鉴定意见,以可审查、可质证、可采信的证据形态进入诉讼程序。
《公安机关资金分析鉴定工作程序规定(试行)》已于发布之日实施,通过明确数据来源、统一技术标准、规范工作程序,实现了对资金数据的获取、清洗、分析和论证过程的制度化重塑。而从2024年10月份到2025年1月份,公安部技术监督委员会还接连发布了6项资金分析标准。
伴随这些配套标准的协同实施,标志着资金分析标准体系已初步搭建完成,也意味着经侦工作正从传统的经验主导型执法向数据驱动型、规范证据型执法加速迈进。
从辅助工具到协同配合能力的整体跃升
“金析为证”制度不仅是执法流程规范化的全面升级,更是服务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提升的一次战略性重构。该制度通过科技创新,将资金分析从辅助性工具提升为支撑案件定性、罪责认定、追赃定损的核心手段,从而构建起服务侦查、审查、起诉、审判全流程的大数据证据链条。
从实践层面来看,各地公安机关通过设立资金分析鉴定中心(实验室)、建立完善认证机制、打通警种协同路径,建设具备模型构建、可视化追踪和算法分析能力的专业力量,实现了“智能主导、高效精确、各方协同”的新型工作形态。
同时还可注意到,目前多地的公安部门正在积极商请检、法机关共同举办“金析为证”实践应用座谈会,“金析为证”制度成果转化工作正由线到面稳步落地,司法机关联合惩治犯罪的协同配合能力将得到整体跃升。
从一线办案经验到制度成果的全面转化
“金析为证”制度理念,最早来自公安机关的一线执法经验总结。回顾其发展源流,先后经历了从实践探索到制度构建,再到实践检验、体系完善的系统性演进路径,从而使“金析为证”具备“源头规范—过程留痕—结果可审”的科学论证过程。
这一过程顺应了数字时代的发展潮流,适应了技术赋能执法的实践需要,实现了从内部办案规范到刑事诉讼项下法律制度的飞跃,进而补充完善了我国刑事法律体系的规范性、协调性和稳定性。
“金析为证”制度通过强化证据的明确性、规范性,切实回应了人民群众的现实关切,特别是在诸如金融诈骗、非法集资等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经济犯罪案件中,资金分析必将成为追赃挽损、依法惩恶的重要支撑,真正实现让司法公平正义可感可知可见。
充分释放制度效能为法治公安建设续写新篇章
“金析为证”制度的实践应用为新时代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还需从标准细化、平台升级、部门协作等方面进一步推进该证据规范的整体优化。
一是完善“金析为证”制度流程,细化审查标准,确保资金分析鉴定意见在司法程序中的高效采信与运用;
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升级资金分析技术平台,提升数据处理与分析精准度;
三是强化跨部门协作,实现公安、金融、司法等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协同配合,形成打击经济犯罪的强大合力。
通过以上举措的细化完善,将更加充分释放“金析为证”制度效能,进一步推动公安执法工作在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上稳步前行,为法治公安建设续写新的篇章。
(作者系上海政法学院教授、中国上合—司法培训基地反洗钱与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童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