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在教育的浩瀚长河中,劳动教育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在正式公布的贵州省第三届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技能竞赛系列活动评审结果中,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斩获19项荣誉,交出了一份闪耀着智慧与汗水的育人答卷,为劳动教育的天地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本次活动以“黔行劳动·匠心筑梦”为主题,在这八个字的深刻内涵中,彰显了贵州立足本土特色、强调实践导向、融合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的坚定决心。而威宁县的师生们,正是在这份理念的引领下,在绘画、摄影、学术论文等多元载体中,以笔墨为犁、以镜头为镜、以论文为舟,将劳动精神融入血脉。威宁县的获奖作品,既是劳动教育成果的集中呈现,更是对学生劳动素养的深度诠释。
笔墨绘匠心,丹青映田畴
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作品征集评选活动中,威宁县的选手们在绘画和摄影方面的表现出色,共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绘画作品中,来自兔街中学刘贤老师的《大地的耕耘者》凭借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刻的主题表达,荣获绘画类一等奖,作品采用黑白木刻版画的表现形式创作,以精巧的笔触勾勒出农民躬身劳作的剪影,其中斑驳的肌理与炽热的情感,恰似对“粒粒皆辛苦”的深情礼赞。威宁县中等职业学校邓兰兰等老师的《秀美、秋收》细腻地描绘了乡村秋收时的景象,寓意着劳动人民辛勤付出后的丰硕回报,赞美大自然慷慨的馈赠,展现乡村生活的质朴美好,二等奖的背后是师生对“校农结合”项目的田野调查与艺术转化。
摄影作品里,威宁县第八中学团队创作的《田园劳作剪影》,以光影交错间展现劳动之美,摘得二等奖,汗珠折射的不仅是劳动的艰辛,更是少年对土地的敬畏。
学术探路径,五育谱新章
而学术论文领域更是百花齐放,共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
威宁县二塘镇中山小学王超老师的论文《立德树人视域下劳动教育“家·校·社区”“三维进阶”的创新育人途径探索》,提出了劳动教育“家・校・社区”“三维进阶”的创新育人途径,构建了劳动教育的立体化生态,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徐永志老师的《贵州特色劳动教育:“五育融合”视角下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则从理论层面回应了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命题。更值得关注的是,高燕、雷丽等教师将劳动教育融入语文学科与英语教学,通过“高中语文文本中的劳育价值”“跨文化交际中的耕读传统”等研究,实现了学科融合的创新突破。其余多篇论文也在“五育融合”视角下,深入探讨贵州特色劳动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这些成果,充分体现了威宁县教师队伍在劳动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深厚底蕴和创新思维。另外,王庭文、李喜念老师人工智能的引入,将劳动教育带入新的赛道。
实践显真章,匠心传薪火
在实践技能竞赛项目中,威宁县的选手们同样表现非凡,共获得一、二、三等奖各1项。
威宁民族中学团队在工业生产劳动类的《绿动民族风,“袋”进新生活——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环保袋创作》竞赛中,巧妙地将民族文化与环保理念相结合,一举夺魁,摘得一等奖。威宁县中等职业学校在传统工艺制作类和工业生产劳动类中分别凭借《最暖手工达人》和《汽车医生》项目,展现出了精湛的技艺和扎实的劳动素养,分别荣获二、三等奖。
此外,威宁县民族初级中学李翠梅老师凭借《人间烟火,青春滋味——学会制作青椒肉丝》成功入围贵州省2025年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说课大赛现场说课环节,并获得二等奖,这是对其教学能力和劳动教育实践成果的又一次高度认可,也充分展示了威宁县在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方面的显著成效。
威宁县在此次竞赛中的佳绩,彰显了该县长期以来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和实践探索,这不仅是对其劳动教育成果的阶段性检阅,也是教育人“匠心筑梦”的生动体现。威宁县教育局作为贵州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完善中小学生劳动教育评价”的试点实施单位,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推进劳动教育评价改革。以评价改革为引擎、以劳动素养为纽带,通过“教学做合一”的实践,引导青少年成为既技艺精湛又德法共进的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劳动教育纵深发展,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