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立娟 见习记者 任锐
6月20日上午,“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北京中关村学院与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作为人工智能创新高地,中关村两院以“超常规育人模式”与“产学研创投”协同生态,重点展示了我国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培养的突破性实践。
据介绍,“学院自2024年6月7日启动筹建,9月13日举行开学典礼。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选址、建设、学生遴选等工作。”北京中关村学院院长、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刘铁岩在采访中介绍,这一“超常规速度”不仅诠释了“中关村效率”,更彰显了国家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深化教育科技改革的战略决心。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创新改革的“试验田”,北京中关村学院以“人工智能×交叉学科”为核心定位,同步成立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一体两院,融合发展,共同打造“产学研创投”贯通的创新生态体系,为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插上AI的翅膀。
据工作人员介绍,学院在遴选人才时,打破传统选才边界,设置传统AI、AI交叉、“天偏怪才”三条赛道,让每一位潜力人才都能找到成长坐标;设计课程时,秉持“极经典、极前沿、极实战”培养理念,深挖算法思想精髓,开设前沿短课紧跟学术浪潮,邀请行业大咖拓展视野,让课程体系始终保持“奔跑”姿态;重塑导学关系,构建多对多导师组矩阵,全球引才聚贤,让跨学科智慧在碰撞中迸发;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推进科研项目,贯通“极基础、极应用、极交叉”研究理念,鼓励学生自主立项,释放创新活力;搭建实践平台,深度融入产学研创投全链条,建设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与AI北纬社区,铺就理论与实践融合成长之路;打造全链路培养体系,不仅设立少年人工智能学院播撒创新种子,更筹建社会赋能中心推动AI技术普惠,构建起“从基础教育到终身学习”的人才培育生态。
截至2025年6月,北京中关村学院已招收博士生600名,建设了近200人的全职和兼职教职员工队伍,开展了31项有组织的科研项目,已建设6个联合实验室和联合研究中心,并启动7个筹建项目。
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邵斌指出:“当前人工智能发展面临技术爆炸与颠覆式产业应用发展失衡的挑战,亟需在人才、技术、数据、资本、生态五个维度建立协同效应。”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与北京中关村学院,依托国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战略,推进“用AI的方式培养AI领军人才”的智能科研体系建设,联合设立AI基础研究、软硬件、大模型与算法、具身智能等七大特色学部。同时,探索五条突破路径,培育跨域复合型AI领军人才、实现规模化工程能力突破、破解数据孤岛难题、引导资本支持长周期创新、打造创新共生体。邵斌强调,这种科研+育人的双轮驱动模式,正推动人工智能从理论创新向产业变革的深度跨越。
项目介绍环节,记者了解到,“科学智能超级作物蛋白改良”项目,是由人工智能、生物学和农学专业的同学们自发组建的跨学科研究。聚焦全球粮食安全问题,致力于用AI技术改造地球最古老的光合作用酶。该酶驱动着99.5%的碳固定过程,却存在35亿年未解的进化缺陷。项目突破性地开发了AI蛋白质设计系统和量子精度仿真平台,该技术有望提升20%酶效率,使作物光能利用率提高10%,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提供创新方案。
由医学、AI、机械跨学科同学联合立项的“智能微创手术系统”项目,针对传统微创手术成像与操作痛点,攻克“透视眼”“智慧刀”两大核心技术。前者基于高斯迅影方案,重建加速算法使效率提升20倍;后者攻克具身智能难题,精准预测组织位移,减少手术创伤且支持术式迁移。项目以乳腺外科为起点,致力于拓展至多器官领域,打造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微创外科系统,为全球医疗创新贡献中国方案。
活动现场,学生们还分享展示了一系列聚焦前沿科技的创新项目。“超级软件智能项目”开创性提出“模型即软件”概念,通过训练专用模型件实现功能替代,为关键软件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提供创新方案;“科小新”跨学段科普平台,集个性化、多模态、零时差于一体的,让科技知识触手可及,成为青少年科技启蒙的重要阵地。
作为北京创新生态的生动缩影,中关村两院正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实践,为国家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积蓄动能。随着“产学研创投”协同机制深化,这片创新沃土正加速释放动能,以AI智慧赋能千行百业,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筑牢科技创新策源根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新答卷。
编辑:霍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