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吴良艺
□ 本报通讯员 曾维秋 韦志娟
今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兴宾区人民法院执行法官谭耀仁在出差途中接到申请人提供的线索,当即通过移动办公端查阅并确认信息,成功扣押被执行人车辆。
“执行难,赢了官司难兑现”是部分胜诉方面临的问题,也是法院着力破解的难题。近年来,面对胜诉方苦恼,兴宾法院顺应数字法院建设浪潮,构建执行无纸化办案体系,以制度重构与技术赋能为引擎,开启从立案到归档全链条数字化执行之路。
实践中,兴宾法院坚持破壁立规,全面梳理执行办案系统流程,制定《执行案件无纸化立案规程》《执行案件无纸化工作规程》等配套制度,增设执行案卷管理中心对纸质卷宗进行统一、规范、集约化管理,案件移交时长由原来3天缩短至1天。
兴宾法院打破传统“一人包案”模式,成立由材料收转、文书送达、集约查控等专业化协作团队组成的执行辅助事务集约中心,坚持“统筹管理、统一调配、限时办结”,减少事务性工作耗时,缩短执行办案周期。今年6月,在执行被执行人杨某劳务合同纠纷案中,执行法官潘沙城把事务性工作交给辅助事务集约中心,自己集中精力分析案情,迅速锁定被执行人隐匿财产,仅用20天就执结,较以往同类案件用时缩短一半。
执行立案窗口完成审查后,执行辅助事务集约中心立即将纸质材料生成电子档案,同步归入电子卷宗。执行法官可以在线极速阅卷、标注阅卷笔记、转换文本模式、查阅关联案件卷宗等。系统能自动抓取电子卷宗信息,实现程序性文书的自动生成并签章,非程序性文书通过文书模板一键生成而无需重复录入基础数据。系统还提供笔录线上签名功能,方便当事人线上诉讼。对财产处置,从前期询价、评估到拍卖均在线上进行,全程透明高效。今年以来,该院执行案件无纸化立案5440件,纸质内容通过技术转化为电子数据,案卷流转效率、整体办案效率、文书编写效率提升四成以上。
兴宾法院还一键打通沟通壁垒,以线上互动助推“掌上”执行。该院对电子文书实行智能送达,当事人点击短信链接即可查阅、下载,送达记录实时回传、全程留痕。通过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当事人还能随时向法官在线提交财产线索、沟通案件;法官在办案系统或移动办公端实时接收材料并在线答复,即便外出办案也可随时查阅案件电子卷宗、在线审批文书、上传现场执行材料。今年3月,申请执行人上海某银行发现被执行人新的财产线索后,迅速通过平台上传线索材料和证据,执行法官吕超松立即采取措施,有效降低了当事人执行成本。
“库中”管理,终本结案不清案。该院利用“双终管理”(终本、终结案件管理)功能,将终本案件纳入“终本库”进行智能化、集约化管理,解决由于法官岗位变动导致的终本案件后续管理难题。通过在线指定续管人,让“双终案件”后续的恢复执行、案款发放、解除失信和限高等事务有人管、管得好。覃某申请执行案在5年前已终本结案,今年4月,续管法官苏传招梳理案件发现被执行人有新的财产线索,随即恢复执行并执行完毕。
兴宾法院还探索“差异化归档”模式,即确保电子档案完整准确,纸质档案“有什么归什么”。每个案件结案后,办案人员在线发起集约归档工单,案管中心将电子卷宗目录自动挂接至归档目录,并对纸质档案整理装订,实现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同步入库归档。
从立案到归档的全流程无纸化实践,既是司法办案方式的革新,更是数字正义理念在执行领域的生动实践。兴宾法院这场“无纸”变革,书写着“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新时代答卷。
编辑:赵亚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