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琼
当地时间6月23日,美国马萨诸塞州联邦地区法院法官艾莉森·伯勒斯再次挥下法槌,颁布一项临时限制令,要求特朗普政府不得执行禁止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的决定。这是自6月5日的临时限制令颁布以来,美国司法系统对“哈佛大学国际禁招令”的又一次阻击。
分析人士指出,从特朗普政府试图禁止外国留学生在哈佛大学就读,到联邦法官一再颁布临时限制令进行阻止,再到双方寻求通过谈判达成协议,背后不仅是行政权力与学术自由的碰撞,更是美国社会深层次矛盾的映射。即便在特朗普政府与哈佛大学力求和解的当下,政治极化的大背景也使得双方冲突的余波难平,这一事件的未来走向仍然充满变数。
法官再次阻止“国际禁招令”
连日来,特朗普政府与哈佛大学之间的激烈冲突成为全球焦点事件。当地时间6月23日,伯勒斯发布一项意义非凡的临时限制令,它延续了6月5日颁布的临时限制令,再次成功阻止特朗普政府实施禁止国际学生在哈佛大学就读的政策。
伯勒斯在判决书中的论述直击事件核心,她明确指出这起案件“本质涉及宪法核心权利保障”,而特朗普政府“试图控制知名学术机构、压制多元观点的行为,实质上威胁了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
回溯整个事件,5月22日。美国国土安全部以哈佛大学“纵容反犹主义”“违反联邦法律”为由,撤销其学生和交流学者项目(SEVP)认证,禁止该校招收国际新生,并要求现有国际学生转学或离境。6月4日,特朗普签署公告,以所谓维护国家安全的名义限制哈佛大学国际学生办理签证,暂停在哈佛大学学习或参加交流项目的外国公民入境。此公告一经出台,犹如一颗巨石投入平静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
6月5日,伯勒斯颁布临时限制令,暂时让特朗普政府的这一公告无法执行,为哈佛大学国际学生争取到了短暂的喘息之机。20日,伯勒斯又延长这项临时限制令,要求不得执行禁止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的决定。而23日颁布的限制令,则是对哈佛大学国际学生继续求学权利的进一步巩固。
双方拉锯战或将持续升级
就在联邦法官再度发布临时限制令的第二天,美国媒体传来消息,特朗普政府正加快推进与哈佛大学的谈判,力求在本月底前达成协议。
美国白宫高级官员向媒体透露,特朗普政府希望上述协议未来能够“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其他高校改革的蓝图”。然而,事件的未来走向会如特朗普政府所愿吗?
近期以来,特朗普政府与哈佛大学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升级,双方关系陷入紧张对峙的局面。特朗普政府指责哈佛大学纵容“反犹主义”,并以此为借口,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削减哈佛大学数十亿美元的研究资金,试图从经济层面迫使哈佛大学就范。哈佛大学方面则毫不退缩,坚决指责政府试图破坏学校的独立性,认为政府的行为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是对学术自由的公然侵犯。
为了维护自身权益,哈佛大学果断对政府提起两项诉讼。一项是针对因学校拒绝同意一系列要求而被冻结联邦资金,资金冻结使得学校的科研项目开展、教学设施建设等工作面临困境;另一项则是针对白宫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国际学生就读哈佛大学,这一举措破坏了学校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和多元化学术氛围。
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政府意识到,一味地强硬对抗并非解决问题的良策,通过谈判达成协议,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的紧张局势,避免在教育领域陷入更深的舆论困境,减少因与哈佛大学的冲突而引发的社会不满情绪。
政治极化致冲突不会停歇
截至目前,这场围绕国际学生去留的拉锯战,已演变为哈佛大学等美国高校与特朗普政府的激烈博弈。尽管特朗普政府与哈佛大学有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趋势,但在美国政治极化的大背景下,双方之间的冲突根源并未消除,未来的冲突隐患依然存在。
有分析认为,哈佛大学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的标杆,在招生政策、学术研究方向以及对社会议题的态度上,与特朗普政府所代表的保守派存在诸多冲突。从特朗普政府的角度来看,打击哈佛大学是其推动保守派议程、强化自身政治影响力的一种手段。而哈佛大学则坚守自身的学术传统,不愿被特朗普政府所左右。
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双方达成协议,协议的执行过程也可能充满变数。政治极化导致美国社会分裂加剧,特朗普政府内部可能对协议存在不同看法,这使得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阳奉阴违的情况。同样,哈佛大学内部对于协议的接受程度也可能存在分歧,部分师生可能认为协议损害了学校的利益和学术自由,从而对协议的执行产生抵触情绪。
事实上,截至目前,特朗普政府与哈佛大学的法律战仍未停歇。7月21日,哈佛诉联邦政府“冻结拨款案”将迎来首次听证会,而美国国土安全部对哈佛大学的学生和交流学者项目资质的行政审查仍在继续。尽管特朗普宣称月底前可能与哈佛达成“历史性协议”,但双方的矛盾与鸿沟始终难以弥合。
未来,无论双方谈判结果如何,美国政治极化背景下行政权力与学术自由之间的冲突仍将持续,而哈佛大学与特朗普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将继续成为观察美国社会发展走向的重要窗口。
编辑:刘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