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山海再远 忠诚永远“在线”

记河北边检总站黄骅边检站民警徐啸林的援疆岁月

2025-07-25 18:38:33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潘从武 通讯员 孟凡

2023年7月,渤海的风还带着夏季的闷热,河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黄骅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民警徐啸林收拾好行囊,踏上了西行之旅。他的目的地是3500公里外的新疆阿拉山口——一座以“风口”著称的边陲城市。

从渤海湾畔到风口国门:跨越山海的选择

阿拉山口市年均8级以上大风达160天,冬季严寒刺骨,夏季飞沙走石。面对为期两年的援疆任务,徐啸林只说了句:“组织需要,我就去。

徐啸林挂职锻炼的阿拉山口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团队。该站自1990年建站以来,作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全体民警自觉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维护着阿拉山口这一亚欧枢纽的有序顺畅,保障中欧(中亚)班列的安全通行,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贡献边检力量。而徐啸林所在的边检处是阿拉山口边检站的中心业务处室,要经常到现场处理勤务问题。

初到口岸,一场12级大风给徐啸林送上了“见面礼”,刚下车,一阵狂风吹来,他下意识抬手护脸,却听见“嗖”的一声,帽子在戈壁滩上翻滚跳跃,转眼就消失在视线中。“小心!”同行的民警老马一把拽住他的胳膊。

徐啸林这才发现,自己的脚步已经踉跄着偏离了安全区域。

狂风呼啸中,老马凑到他耳边喊道:“在这儿,连呼吸都要算好风向!”

徐啸林看着同事们被风沙打磨得粗糙的脸庞,被风梳成“偏分头”的防风林,突然明白了“风口国门卫士”这个称号背后,是日复一日与自然的较量,是用血肉之躯筑起的国门屏障。

那天,他看着执勤岗亭里那盏在狂风中依然明亮的警灯,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在心中升腾——这里是需要他扎根的新战场。

家国之间:担当亦有柔情

阿拉山口的夜来得迟,晚上九点,夕阳的余晖才渐渐褪去。

而此刻,渤海湾畔的家乡早已华灯初上,妻子和儿子应该已经洗漱完毕,准备休息。徐啸林看了看手表,时间刚好——这是他和家人约定的“团聚时间”。

“爸爸你看!这是我今年的奖状,你要带我去海边看日出!”孩子的声音清脆响亮,像是能穿透几千公里,直抵徐啸林的心底。

“真棒!爸爸下次一定带你去。”徐啸林笑着说,心里却泛起酸楚,这个承诺已食言两次,屏幕那头的儿子似乎已经习惯了他的“下次一定”,只是点点头,又兴高采烈地讲起学校里的事。

妻子刘笑楠接过手机,把镜头转向自己,柔声道:“家里一切都好,你别操心。”

她的声音依旧温柔,可徐啸林还是敏锐地捕捉到那一丝疲惫——她的眼下有淡淡的青影。

结婚十二年来,他与妻儿聚少离多,援疆期间更是只能通过手机“云陪伴”。刘笑楠用柔弱的肩膀扛起整个家,从不向他吐露自己的忧与愁,怕他工作分心。

挂断视频后,徐啸林从抽屉里取出那张全家福。照片上的妻子笑意盈盈,儿子站在身边,而他穿着警服,目光坚定,满脸透露着幸福。那是春节假期,刘笑楠专程带着儿子奔赴阿拉山口,在国门下拍的一张照片。

那晚,他拿着全家福看了很久,又深吸一口气,把照片重新收好,关灯躺下。心里想着:明天还有勤务,口岸的列车不会因为谁的思念而停驶。

他曾在日记里写下这样一段话:“既然选择了这身警服,就得对得起肩上的责任。只是有时候会想,如果风能小一点,夜能短一点,回家的路能近一点……但既然站在这里,就得站直了,站稳了。

风沙砺初心:“跨国救援”显担当

2024年1月的一天,一场暴雪席卷阿拉山口。

17时17分,勤务指挥室的电话骤然响起,刺破了呼啸的风声。

徐啸林一把抓起听筒:“什么情况?”他的声音沉稳有力,眉头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

电话那头传来急促的声音:一位中国籍女性旅客在哈萨克斯坦遭遇严重车祸,多处骨折,生命垂危,急需回国抢救。

“立即启动紧急救助预案!”徐啸林果断下令,抓起大衣就往外冲。

他带领一行人冒着鹅毛大雪和刺骨寒风一边跑向国门一边联系当地医院,并紧急协调伤者在中哈界碑处进行交接。

半个多小时后,来自哈萨克斯坦的救护车到达交接位置,伤者被众人火速转至中国的救护车上。

他一边组织快速查验,一边安慰受伤旅客:“您已经回国了,到家了,你放心吧,一定会好起来的。”因抢救及时,受伤旅客很快脱离了生命危险。    

几天后,这场“跨国救援”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开来,网友们纷纷留言:“这就是中国速度!”“国门卫士,人民守护神”“危难时刻显担当,这就是中国力量”。

看着这些留言,徐啸林嘴角露出一丝欣慰的笑意,他突然想起了自己初到阿拉山口时的迷茫,想起了家人视频时关切的眼神,想起了每一次在风雪中坚守的日日夜夜。

他曾冒着零下30℃严寒排查出入境车辆隐患,睫毛上结满冰凌,却依然坚持逐车检查;也曾烈日当空时,钻进闷热的火车机头进行重点检查,衣服被汗水浸透又晒干,留下了一圈圈白色的盐渍。

对徐啸林来说,比起自然环境,其实更艰巨的是工作挑战。他主动承担起调整勤务模式、优化查验流程的任务,将在海港工作十二年积累的经验与陆地口岸实际结合,牵头研究勤务模式调整方案,打破铁路口岸原有的运行模式,将“驻勤制”调整为“轮勤制”,使阿拉山口铁路口岸列车查验量连续三次打破历史记录。

看着一列列中欧班列鸣笛启程,徐啸林站在铁轨旁,任风沙拂过脸庞。那一刻,他仿佛看见这些钢铁驼队正载着中国制造,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走向更远的远方。

如今,两年的援疆时光即将画上句号。站在阿拉山口的国门前,徐啸林总会想起初来时的茫茫戈壁,猎猎狂风,还有那句“组织需要,我就去”的朴素承诺。再看行李箱里的全家福,家人笑容依然温暖。

妻子在微信里说:“儿子长高了,给你留了最喜欢吃的面花。”

回望这片奋斗过的土地,徐啸林知道,自己带走的不仅是风沙磨砺出的坚毅,更有一生难忘的边疆情怀。

而身后巍峨的国门,永远见证着像他这样的移民管理警察,用忠诚书写的山海情长。

当被问及这段援疆经历的意义时,他指了指身后巍峨的国门:“你看,山海再远,忠诚永远在线。”


编辑:李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