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淑秋
近日,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作为“人民法院立案信访诉服工作成绩突出集体”,获最高人民法院通报表扬,系全省基层法院唯一获表彰集体。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对该团队长期扎根一线、创新服务模式、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推进法治人才培育的高度肯定。
耐心指导“就地办”
“我想起诉……可以不去法院院部交材料吗?”
诉服窗口的座机响起,注意到电话对面不同寻常的语气,集美法院立案窗口工作人员耐心询问,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电话那头的老人小心翼翼地说出了自己的难处。
原来,李大爷腿部患有残疾,远距离出行较为不便,且年纪较大,无法掌握网上立案操作。窗口人员得知大爷的情况后,提出两个方案,由工作人员为其上门立案或李大爷选择就近派出法庭现场立案,大爷称自己住在灌口法庭附近,想自己去现场跟工作人员沟通,希望直接在法庭提交材料立案。
从提交到完成审核,有了立案窗口前期的沟通与准备,来到法庭的李大爷不到半个小时即完成了所有手续的办理。
李大爷的“立案记”是集美法院深化暖心诉讼服务的一个缩影。为提优群众诉讼服务体验,集美法院严格落实立案登记制,诉讼服务窗口坚持首问负责制、AB角工作岗位制,创新“4+1”诉讼便民工作机制,积极打造“适老型”诉讼服务场景,丰富上门立案等适老助残诉服机制,全力推广要素式示范文本,对接公共法律服务智能终端,便利当事人取用。
2024年以来,集美法院收案立案20975件,使用示范文本立案1570件,导诉台日均接待咨询群众60余人次,12368热线回复率100%。
融入综治“大格局”
“现在居委会将按期收回店面,重新规划,希望你尽快搬出!”
“要我搬迁,也不考虑我这家店库存这么多,一下子搬迁怎么可能?”
今年5月,集美法院收到一起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当事人老陈承租了集美区某居委会名下的店面经营食杂店,2024年下半年,居委会经过会议决定,其名下的店面到期后不再续租。租约到期前几个月,居委会到店面对承租人开展数次搬迁动员,大部分租客已在租约到期后搬走,只剩下包括老陈在内的几户还没搬离,居委会遂诉至集美法院。
集美法院立案后,通过评估将案件分流至综治中心开展先行调解。综治中心根据法院提炼的案件要素,最终匹配由区司法局入驻综治中心的“诚毅金牌调解室”的调解员老黄调解。
调解员老黄没有急着讲法条,而是先泡上一壶闽南人最爱的铁观音。用闽南语和老陈拉家常,让当事人慢慢敞开心扉,道出难处。
摸清症结后,老黄提出“分期搬迁”的调解方案,约定在今年6月初完成搬迁,同时,居委会减免老陈的逾期履行违约金。在调解员的主持下,老陈最终就租赁合同和居委会达成逐步搬迁的调解协议,并在6月初如期履行完毕。
该案是集美法院融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通过调解指导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促进矛盾纠纷实质化解的深刻诠释。
2025年以来,集美法院依托集美区综治中心,培育吸纳熟悉当地风土民情的基层力量参与解纷,根据综治中心驻点部门的职能特点,明确物业、家事、交通等优先委托调解类型,通过强化现场调解指导与诉调对接,推进纠纷化解按照法治化“路线图”有效运行,委托综治中心调解成功纠纷1179起,调解成功率45.2%,示范解纷案例写入最高法院工作报告。
携手院校“育新苗”
“在实习中我第一次真正地接待、引导当事人,迈出了与当事人沟通的第一步,体验了如何撰写法律文书,也亲身感受到了司法实践与校园理论学习的不同之处,进一步明确了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
集法文化活动中心内,一场主题为“学思践悟为法治社会贡献青春力量”的交流座谈会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立案庭副庭长林达,部分法官助理、书记员及来自厦门理工大学的实习生参与了这场别开生面的交流座谈会。学生畅谈实习感受并提出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立案庭干警系统讲解了庭审记录工作规范要求和实用技巧,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通过生动的案例为学生答疑解惑。
历经2个月,厦门理工大学法学专业学生在资深法官等实践导师的结对指导下,参与导诉、协助调解等工作,在法治生涯画卷上添上了第一笔实践的“墨痕”,加速成长为初步具备职业素养的司法后备力量。
这得益于集美法院同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3所高校学校共建的实践教育基地。为厚植法治人才根基,推进法学教育与诉讼服务融合发展,集美法院还立足辖区文教资源丰富优势,与集美区教育局、团区委等共建“集美区青少年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协同“嘉庚系”院校推进知识产权全周期融合教育机制,创新“闽南文化+法治”“知识产权基础教育”等课程,组织模拟法庭、法治讲座等活动十余场。
从打通暖心诉服“最后一公里”的为民举措,到融入基层治理“大格局”的创新实践,再到培育法治人才“生力军”的长远布局,集美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始终将群众的司法需求放在首位,以改革破题,以实干作答,用“如我在诉”的情怀,诠释司法为民的温度、力度与深度。
编辑:牛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