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莎莎 通讯员 陈宇 王宏杰
今年5月9日,江苏省泗阳县穿城镇居民喻某将一面印有“倾心调解促和谐 耐心为民解纷争”的锦旗送到泗阳县公安局穿城派出所副所长苗阳阳的手中时,这场持续近两年的邻里“地边”拉锯战终于画上了句号。
喻某亮与邻居陈某的“地边”纠纷始于2023年6月,多次调解未果。今年4月,双方再次在田埂中对峙并报警,苗阳阳与居委会支部书记席恒前后脚抵达现场。一到现场,苗阳阳带着民警迅速隔开双方,稳控情绪,勘察现场、查阅档案、核实政策,依法明晰边界、警示后果;席恒凭借对两家历史与宅基地的深度了解,分头劝导,讲邻里情、争地得失。
“民警讲法,我服气,书记讲情理,我听着顺耳。双方真诚配合,疙瘩就解了。”喻某亮说。连续几日田间、院落的合力调解,法理情交融,终使双方各退一步,重定边界,握手言和。
地处泗阳县西北的穿城镇,是首批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镇和农村宅基地改革全国试点县全域试点镇。双重试点带来土地资源整合的机遇,也引发尖锐的“阵痛”。权属重定、利益调整,激活了沉睡的边界争议与历史遗留问题。2023年,全镇涉土地纠纷警情增加迅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警察懂法,但土地政策、历史渊源、村规民约,我们不可能一门儿清。单靠公安,调解常常浮于表面,破局之道在于‘联动’与‘主防’。”泗阳县公安局穿城派出所教导员刘后金介绍,该所打破信息孤岛,相继推出《联动提醒函》《穿城警讯》两大载体。前者精准直达镇土地所、司法所、涉事村居负责人,预警风险、明确责任;后者定期汇编全镇土地纠纷态势、案例与政策要点,直送镇领导班子及职能部门,实现信息共享、预警前置。
土地纠纷根在乡土,村干部最了解情况、最具有调解权威。为此,穿城派出所推动制度创新,让村干部成为纠纷化解主体,协同解决。
“一般村党支部书记都比较熟悉辖区几代人的情况,知道地块的‘前世今生’,说话有分量,再加上我们,双管齐下效果倍增。”穿城派出所副所长苗阳阳介绍,当出现涉及土地纠纷的警情,属地村居书记或主任必须与民警同步前往现场进行处置,此外还实行周例会通报制度,对警情数量、处置拖沓等情况均进行统计。
“要是没有处置好,村党支部书记还需要在例会上说明情况,限期整改,这就倒逼我们要主动排查。”静波村村支书史硕模坦言。
这面锦旗,是对辛勤付出的褒奖,更是“穿城解法”有成效的鲜活例证。“土地上的疙瘩,终归要人来解。”穿城派出所以“主防”理念主动融入基层治理;当制度创新撬动部门资源,打破壁垒,实现信息共享、责任共担;当真正压实村居源头责任,激发“守土有责”内生动力,形成并肩作战的“命运共同体”——再复杂的土地“死结”,也能找到被化解的路径。
编辑:梁梦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