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良艺 通讯员 韦金雨
从社区村委墙上的法律援助服务指南,到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法律援助志愿者“蓝马甲”;从窗口坐班提供法律咨询,到主动上门开展暖心服务;从法律援助案件代理,延伸至心理疏导……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法律援助中心紧扣群众需求,创新服务模式,持续提升法律援助工作质效,服务升级暖民心,解民忧。
织密“线上+线下”服务网 让援助触手可及
“律师,我们可以在你们这儿申请法律援助吗?”今年7月,苏某等22人因追索劳动报酬纠纷到梧州市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可以的。你们的案件由万秀区人民法院受理,我们会直接将案件转交万秀区法律援助中心,无需你们跑到万秀区办理手续。”梧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当即和万秀区法律援助中心联系,不到30分钟,万秀区法律援助中心安排的承办律师就到市法律援助中心向申请人了解案情,做好接案笔录。
这得益于梧州市法律援助案件“同城通办”机制的建立,由群众申请法律援助“一次办成”向申请法律援助“就近一次办成”转变。
2025年6月,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黄某通过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寻求帮助,希望能安排法律援助人员上门提供咨询服务。当天,法律援助中心带着相关人员上门为其提供专业解答。
近年来,梧州市打造“线上+线下”立体化法律援助服务体系。全市安排1名律师进驻中国法律服务网值班;设立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坐席8个,法律援助热线8条;依托1224个法律援助工作站(联络点),构建起“30分钟法律援助服务圈”。近三年来,梧州市法律援助机构共受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8361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7199.31万元,切实将法律援助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创新多维服务模式 既解“法结”更解“心结”
“律师,在你们和市就业服务中心同志的帮助下,我今天开始上班了。我会好好工作,担负起家庭的责任。”7月20日,张某给梧州市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打电话说。去年底,张某的丈夫在工作中突发疾病丧失工作能力,家里还有3个年幼的孩子需要抚养,家庭陷入困境,绝望的张某向梧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
梧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在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之余,联系热心单位帮扶张某成批销售自家种植的荔枝;安排心理咨询师入户为张某以及配偶和子女进行心理疏导,通过零工市场法律援助工作站联系市就业服务中心帮助张某就业。在各部门的帮助下,张某终于振作起来,积极投入到新生活中。
这是梧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创新“法律援助+心理咨询+N”机制,发挥法律援助作用,联合相关部门从根源上化解矛盾纠纷,助力群众走向新生活的生动缩影。
针对不符合法律援助案件代理条件但经济困难又急需法律帮助的群众,法律援助中心帮忙协调解决,协调不成就提供免费代拟法律文书服务。“你们看,法院帮我立案了。谢谢你们帮我写的起诉状。”黄女士拿着人民法院立案通知书到市法律援助中心告诉值班律师。黄女士的离婚诉讼案件虽然不在法律援助范畴,但是她家庭经济非常困难,在详细了解她的情况后,法律援助中心安排党员律师为她代拟法律文书,整理好证据材料。
近三年,梧州市法律援助中心累计为群众代拟法律文书500余份。
凝聚专业规范力量 校准质量管理“基准线”
2024年,梧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在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开展的案件质量评估中有3件获评优良,在全自治区领先。
近年来,梧州市推出一系列创新管理举措为法律援助服务提质增效。
在梧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大厅,不仅公布法律援助流程图和相关法条,还定期公示案件办理情况,让群众对援助事项和流程一目了然。在群众申请法律援助时,工作人员对其明示《受援人权利义务告知书》内容,印发办案指引,制定涵盖接案笔录、阅卷笔录等6类文书的标准化模板,让办案流程和所需材料有章可循。
“我想要傅欣律师办理,我们同事说她耐心又热心。”今年7月,岑先生向梧州市法律援助中心提出申请,并在申请书写下“点援傅欣律师”。当天,法律援助中心安排傅欣为其办理该案。在案件指派采取“点援+值班律师优先承办+律师库律师承办+N”的多元化指派方式,不仅让群众可以选择自己心仪的律师,也让律师在擅长的领域能够更加用心用情办好每一个案件。
在根据律师特长组建法律援助律师库外,还组建案件质量评估组专家库和法律援助志愿者团队,通过定期培训、重大疑难案例研讨、案件旁听等方式,打造专业化援助队伍。
民生无小事,法治暖人心。梧州市将法律援助作为惠民支点,推动服务更优、机制更新,让法治活水润泽基层治理,提高群众获得感。
编辑:李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