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雪泓
走进天坛公园西门,一处挂着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祈和驿站”牌匾的四合院映入眼帘。院落雅致宁静,几处绿植错落有致,调解桌一隅茶香袅袅。将群众请进院中,让情绪先“凉一凉”,再释法说理,原本激烈的情绪沉了下来。
7月24日,东城公安分局矛盾纠纷化解中心“祈和驿站”正式揭牌启用。驿站引入公、检、法等多元力量,通过“常驻制+轮驻制+随驻制”,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在前、调解优先、运用法治、就地解决”,打造具有首都核心区特色的基层矛盾纠纷治理模式。
胡同脉络深处,柴米油盐之间,那些看似微小的矛盾纠纷,牵动着百姓的安宁和社会的稳定。
“天天半夜被闹铃吵醒,谁能忍得了!”
“她先用震楼器报复的,哪还能睡安生?”
一个震楼器,一段手机闹铃声,激化了一场邻里纠纷。
家住东城区东花市街道广渠门北里社区的李女士报警称,最近被楼上凌晨4点的手机闹铃声搞得神经衰弱、心烦意乱,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报警电话里,李女士情绪激动,言辞激烈。东花市派出所副所长孟书樵马上前往了解情况。原来,李女士经常因为楼上的各种声响心烦意乱。最近,她甚至在房间里用上了震楼器,一旦出现声响,她就架起震楼器“报复”楼上邻居。楼上邻居也不甘被“折磨”,每天凌晨4点钟,手机闹铃准时响起,还刻意把手机放在地板上,双方矛盾不断激化。
孟书樵首先严肃告知李女士,随意使用震楼器的行为已经涉嫌违法。李女士意识到错误,表示不再使用震楼器。楼上邻居也表示将立即停止打扰楼下的行为,并将家里的桌椅、硬物加装海绵防护垫。经多次调解,双方最终握手言和。
“矛盾一旦发生,就要尽快化解,需要其他部门参与的,我们积极协调,推动共同解决。只有老百姓打心底里对矛盾的调处认可了,‘心结’打开了,才能真正做到‘事了’。”东花市派出所政委马春阳说,打造“祈和驿站”,正是源于对这些“琐碎却关键”的细节洞察。
“调解的场所变了,调解的氛围就变了。”负责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民警袁菁说。
2024年以来,东城公安创新推出“四个好”执法标准、信访工作“四三三”工作法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三步曲”等做法,探索建立“祈和驿站”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将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纳入法治轨道,通过明确职责边界,规范流程,推动各类矛盾依法依规解决。
东城公安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雁斌向记者介绍,东城公安将“矛盾化解前置”作为重点方向,从源头预防、过程介入、结果评估多环节联动发力,逐步构建起“主动发现+多元调解+分类化解”的闭环体系。“祈和”是对平安的祈愿,也是对共治的践行;“驿站”是服务的前哨,也是群众信任的依靠。通过“祈和驿站”建设,东城公安不断完善民警“在社区”工作机制,从源头化解潜在风险,不断织密基层治理“防护网”。
编辑:李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