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全国青年法学家公开课”第12讲在京举办

2025-07-25 11:01:13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颖

7月23日,由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主办的“全国青年法学家公开课”系列公益讲座第12讲在北京举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董坤主讲,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讲师、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鲍文强主持。公开课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近万人同时收看学习。

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理事、法治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吴韬在致辞中表示,“全国青年法学家公开课”旨在通过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法学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发展,为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力量。

董坤围绕“刑事诉讼法解释学的理论与方法”主题,从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原理与发展思路四个层面展开系统阐述,结合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深入剖析我国刑事诉讼法解释学的规范体系及其背后的理论逻辑,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反思性的观点。

一是明确刑事诉讼法解释学的核心概念。董坤认为,法解释学是将法律条文与案件事实互动的过程,旨在澄清文本含义并服务司法实践。刑事诉讼法作为程序法,常面临条文用词、语句在实践中含义不清需要解释的情况,如“检查妇女的身体”中的“身体”范围、“目击犯罪情况”中的“目击”是否包括“耳闻”等情形。董坤通过典型案例揭示了法解释学作为理论与实践沟通桥梁的重要作用。

二是界定刑事诉讼法解释学的基本方法。结合文义解释、体系解释、历史解释和目的解释四种方法,董坤举例说明文义解释的优先性和可靠性,体系解释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历史解释的待开发性以及目的解释的谦抑性等特点。

三是剖析刑事诉讼法解释学的制度基础与基本原理。董坤认为,解释学需遵循禁止类推解释,但允许有利于被告人类推解释的例外;要遵循刑事诉讼法控权保民的解释精神,主张在恪守刑事诉讼法最低限度权利保障的标准下可适度提升公民的权利保障水平。针对刑诉法条文体系性强、修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征,强调法解释学在保障人权与惩罚犯罪中的平衡作用。

四是提出刑事诉讼法解释学的发展思路与再平衡建议。董坤认为,法解释学应避免虚无主义与万能主义的倾向,寻求一种中间道路,将法解释学视为一种开放的体系,具有包容性、能动性,能发现既有解释理论的问题,并适时调整,同时为立法提供备选方案。通过深入实践调研、熟悉历次修法资料,推动解释学与其他方法融合等,促进刑诉法学科的发展,实现理论研究扎根司法实践、助力法治建设的长远目标。

互动问答环节,线下与线上观众围绕刑事诉讼法实践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提问,涵盖讯问录音录像的证据属性、无管辖权的证据效力、审限拖延及并案分案争议等内容,董坤结合理论与实践逐一答复。

编辑:李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