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天健 通讯员 朱雪菲
“可算是找到能解决事儿的地方了......”在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胶南街道综治中心,张女士红着眼圈哽咽着说。
不久前,她骑电动车路过一处施工工地时被绊倒,下巴和后背都受了伤,可医药费赔偿的事儿跟施工方谈了好几次都没结果。让她没想到的是,胶南街道综治中心接到反映后,调解员很快联系了双方,还请来专业律师一起商量,两次调解下来,问题就得到解决。综治中心这个“解忧超市”,正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悄然改变着百姓们解决烦心事的习惯。
近来,胶南街道辖区的老百姓发现,身边的矛盾纠纷解决起来越来越顺了。以前遇事不知道找哪个部门,现在到综治中心一趟就能说清;以前邻里闹别扭可能拖成大麻烦,现在社区里走访入户的综治中心工作人员总能给及时劝开;以前是“出事了才找人”,现在常有人上门问“有啥难处需要帮着解决”。
这背后,是胶南街道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理念的实实在在转变。
从“多头跑”到“一站解” 让群众少跑腿
“以前遇到扯皮拉筋的事,真是干着急。”说起过去楼上漏水调解的经历,居民刘大叔记忆犹新。如今,这样的情况在胶南街道越来越少了。
胶南街道综治中心把老百姓可能遇到的矛盾渠道归拢起来,梳理出十大来源,不管是邻里吵架、物业纠纷,还是施工受伤、消费维权,只要到了综治中心,就有人“一管到底”。
记者了解到,在中心推行的“首办分级、延伸调解、联动处置、跟踪预警”调解模式下,辖区民警、律师、调解员、社区干部各有分工、协同配合,不用群众自己找部门,工作人员会根据事情的性质,该找谁协调、该走什么流程,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就像张女士的事儿,放在以前可能要跑司法所、施工监管部门好几个地方,现在综治中心“一站式”受理,主动联系施工方,请来律师分析责任,全程盯着进度。今年以来,中心已经办结389件矛盾纠纷事项,其中66件涉访、涉诉等矛盾纠纷由综治中心先行处置完成,未再通过其它渠道反映;还有65件从为民办事渠道转来的“工单”,在中心牵头下,老百姓都点头说“满意”。
“不是我们有多能耐,就是把‘窗口’凑到一块儿,让群众少跑冤枉路。”综治中心的工作人员说道,有时候群众气冲冲来,坐下喝口水、唠几句家常,把事儿原原本本说透了,气儿先消了一半,解决起来就顺多了。
从“各管一段”到“一起使劲” 让矛盾不拖延
石寨山路社区的李某和王某,因为房子山墙归属和渗水的事儿,吵了小半年。社区干部、经合社的人跑了好几趟,两人谁也不让步,眼看就要闹到法院。
这事儿报到街道综治中心后,没按“各管一段”的老办法来。中心马上拉了个“专项调解团”,懂规划的工作人员来看现场,司法所的人讲民法典里邻居相处的规矩,社区干部带着以前类似的调解案例来劝,律师帮着算清责任。考虑到两人积怨较深,调解员先分开聊,摸清各自的“心结”——李某觉得王某占了自家地界,王某觉得漏水是老房子问题不该自己修。
就这样,今天聊透政策法规,明天带着看别人家怎么解决的,通过多次面对面沟通,两人终于松了口:“就按大家说的办,邻里街坊的别再僵着了。”握手言和那天,王某还主动说:“我家修水管时,顺便帮李家把墙也补补。”
这样的“协同作战”在胶南街道成了常态。街道创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双轨驱动处置体系,依托“户耀先锋·微格善治”治理模式,动员治保会、调委会、党员中心户等基层自治力量开展“敲门行动”,上面有综治中心统筹协调,下面有社区、经合社主动排查,“发现了就上手,解决不了就上报”,不让矛盾“过夜”。今年以来,社区“微网格”里首筛并解决的纠纷有98件,这其中有不少可能“变大”的事,刚冒头就调解好了,蹚出一条从“就地解决”到“深耕善治”的调解新路。
从“事后解决”到“事前防范” 让信任更深厚
“薛婶、李婶,有话好好说,先松开手!”李家洼子经合社的治保队员王强巡逻时,老远就看见俩婶子拽着胳膊吵得脸红脖子粗。赶紧上前拉开,才知道薛婶说李婶家新买的母鸡是自己三天前丢的,两人各说各的理,差点动起手。
王强赶紧把治保会主任张建国喊来。张建国没急着评理,先把两人请到屋里,给薛婶倒杯水:“您丢的鸡有什么记号?”又问李婶:“您这鸡是从哪儿买的?”一来二去才弄明白,原来是两只鸡长得太像,薛婶认错了。“都是老邻居,这点误会不算啥!”张建国笑着劝,两人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这样的“及时雨”,在社区、经合社多次上演。街道357名党员中心户化身基层治理“多面手”,这些街坊里“人头熟、威信高”的老党员,在经合社党支部的引领和赋能下,串个门、聊个天,就把谁家有困难摸上来了,谁家的矛盾调解了。
更让老百姓感到踏实的是,每个经合社还建了治保会。依托“一个治保会+一名治保主任+一支治保队伍”治保会制度,110名治保主任带着280人的队伍通过日常巡逻、“广场夜话”“议事会”等方式,发现有人抱怨“路灯不亮”赶紧记下来,路过楼栋时看到“飞线充电”及时劝阻。辖区老百姓说:“有人天天看着、问着、关心着,心里踏实多了。”
在胶南街道,调解不是简单“评对错”,而是琢磨“怎么让双方都舒心”,办事不是只看“解决没解决”,而是更在意“群众心里顺不顺”,基层治理的功夫下在平时,暖在人心。
如今,胶南街道正以机制创新夯实基层治理根基,用多元共治提升民生温度,把“胶”心解“南”这个调解品牌擦得更亮,这或许就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胶南街道的生动实践——矛盾不出社区,平安就在身边。
编辑:迟明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