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郭芮羽 记者 王家梁
在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泉湖派出所监控室后墙,两面墙壁被三百九十余面锦旗满满覆盖。这些承载着群众感激之情的红色锦缎,共同指向同一个名字——辅警杨磊。从2014年投身公安事业,这位身高1米8的退伍老兵,历经多岗位淬炼,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基层警务一线书写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朴实篇章。
火眼金睛的“细节控”:1秒1帧里的为民初心
“徐奶奶当时那失落的眼神,让我实在放心不下。”回忆起2024年4月29日的寻镜经历,杨磊的神情依然动容。那天,85岁的徐奶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派出所,称老花镜不慎遗失。尽管初步查看监控未发现线索,但杨磊注意到老人拄拐离去时的蹒跚背影,毅然决定“再看一遍”。
在监控屏幕前,他将视频调至最慢速度,1秒1帧逐帧筛查。当画面定格在老人上公交车的瞬间,一个模糊的片状物体从斜挎包边缘滑落的细节被捕捉到。凭借这一发现,杨磊迅速锁定公交车牌号,联系驾驶员找回眼镜,并亲自送回老人家中。“那么小的物件,杨警官却像对待大案要案一样较真。”徐奶奶送来锦旗时的感慨,正是群众对这位“黑面大个子”心细如发的最佳注解。
事实上,这样的“较真”早已成为杨磊的工作常态。2023年3月15日,徐奶奶首次求助手机遗失时,他便以“从接警到找回仅用40分钟”的效率,让老人记住了这位“热心的杨警官”。正如他常说的:“群众的事没有小事,哪怕是一副眼镜、一部手机,背后都是沉甸甸的信任。”
生死时速的“逆行者”:警车里的生命救援
2024年某个夏日午后,中医店老板黄医生被倒塌玻璃砸中腿部,血流如注却屡遭出租车拒载。危急时刻,杨磊驾驶警车风驰电掣般驶向医院,仅用8分钟便跑完平时需20分钟的路程。“再晚十分钟,就会因失血过多危及生命!”医生的诊断,让在场人员后怕不已。
当黄医生家属带着锦旗和西瓜致谢时,才发现杨磊早已默默将沾有血迹的警车清洗干净。“这是职责所在,换作任何一个民警都会这么做。”面对感谢,他总是这样轻描淡写。而在泉湖派出所,类似的紧急救助早已成为“标配”,警灯成为了辖区群众心中“生命通道”的守护者。
温情执法的“调解人”:七旬老人的误解与和解
2024年7月26日,舌尖零食便利店报警称牛奶被盗。监控显示,76岁的王奶奶误将门口纸箱当作垃圾捡走。面对老人“以为是过期牛奶浇花”的惶恐解释,杨磊没有简单一罚了之:他先是联系商家说明情况,又悄悄协调老人女儿赔付货款,最后握着老人颤抖的手耐心宽慰:“您别担心,以后捡东西前先问问店家,咱们一起避免误会。”
这场充满温度的调解,折射出杨磊的执法理念:“基层警务不仅要明法理,更要通人情。”近年来,他牵头建立的“警民联调”机制,成功化解邻里纠纷、消费争议等民生案件200余起,让法治阳光温暖每一个角落。
监控前的“守望者”:日均8小时的“视频侦探”
在泉湖派出所,杨磊的办公桌上永远摆着一瓶眼药水——这是他日均8小时“泡”在监控前的见证。从手机失窃到宠物走失,从车辆刮擦到物品遗失,他总结出“正反双向查、远近分层看、动静结合判”的监控研判法,年均帮助群众找回遗失物品200余件,被同事称为“行走的监控地图”。
“调监控就像拼图,每个细节都是关键碎片。”2024年某个工作日,他凭借这一“绝技”,在12小时内连续找回6部手机。当失主们捧着锦旗感慨“没想到这么小的事警察会这么上心”时,杨磊只是笑笑:“群众的事再小,也是我们的大事。”
锦旗背后的“泉湖密码”:党建引领下的为民答卷
三百九十余面锦旗的背后,是泉湖派出所“党建红”引领“公安蓝”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该所以“改进作风提升质效”为抓手,构建“365×24小时”全天候服务体系,将党建触角延伸至破案打击、矛盾调解、便民服务各环节。而杨磊,正是这支队伍的缩影——他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换取民心,让警徽在服务群众中闪耀光芒。
从橄榄绿到藏青蓝,变的是制服颜色,不变的是为民初心。正如泉湖派出所墙上的标语:“群众满意是最高荣誉。”在杨磊和同事们的努力下,群众满意度达98.6%。一面面锦旗,不仅是对个体的褒奖,更是对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诠释。
在基层警务的平凡岗位上,杨磊用执着与热爱,书写着新时代人民警察的责任与担当。他说:“只要群众需要,我愿做永远‘在线’的守护者。”这,或许就是三百九十余面锦旗背后最动人的答案。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