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东明 《法制与新闻》记者 黄浩栋
当前,互联网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为违法犯罪提供了滋生土壤,对网络违法犯罪精细化治理提出更高要求。7月24日下午,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长宁检察院”)发布了《上海市长宁区网络行刑反向衔接检察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通报2023年行刑反向衔接制度实施以来,长宁检察院办理的网络领域行刑反向衔接案件的基本情况、典型特征及相关检察实践。
《白皮书》显示,近年来长宁检察院审查起诉的网络犯罪案件呈逐年递增趋势,在保持刑事打击力度的同时,网络违法犯罪的非刑罚治理需求日益凸显。2023年至今,该院共办理网络行刑反向衔接案件204件,对其中201名被不起诉人制发建议行政处罚的检察意见书,行政主管机关对检察意见的回复率达100%。
据统计,2024年办理的案件中,35岁以下涉案人员达60%,其中不乏在校学生,此类人员多因法律意识淡薄、受小额利益诱惑而犯罪。特别是在涉“两卡”犯罪、利用虚拟币“跑分”等案件中,部分涉案人员获利不足3000元,却因此沦为犯罪“工具人”。
基于以上数据,《白皮书》指出,网络行刑反向衔接案件已呈现小额高频、长期潜伏等特征,例如涉案人员利用电商平台漏洞“薅羊毛”、赌博网站伪装成正规游戏平台运营、违禁品通过加密传输等方式隐蔽销售等。部分案件则涉及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篡改数据等新型技术手段。
针对轻微犯罪数量上升的现状,长宁区检察院坚持治罪与治理并重,通过“不起诉+公开听证+反向衔接+跟踪督促+社会治理”的跟进式办案模式,将单一治理向综合治理拓展,实现标本兼治。
此外,长宁检察院还引入专家咨询、公开听证、委托评估等,合力攻坚办案,通过打破认知壁垒推动行政处罚有效落地,以多方协力不断优化网络生态。
编辑:李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