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立昊洋 鲍静
近日,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人民法院通过一份“民初”案号的扣划裁定书,在48小时内完成案件的扣划、解封、案款发还全流程。
这起案件的办理破解了矛盾纠纷化解中的“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也是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立审执协调配合 推动矛盾纠纷执前化解的工作指引》及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加强诉前保全工作促进矛盾纠纷前端化解的通知》的基层实践。
案件起源于一起买卖合同纠纷。原告因未收到货款问题申请诉前保全,法院依法全额冻结了被告账户中与诉请金额相当的款项。在法院主持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但在履行环节却陷入僵局,原告坚持“见钱解封”以规避风险,被告则因账户被冻结无法自主付款,“先付款”还是“先解封”的争议让案件卡在了案结事了的关键节点。
面对这一困境,法官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立审执协调配合 推动矛盾纠纷执前化解的工作指引》,提出“直接用已冻结款项清偿债务”的解决方案。在双方当事人申请下,法官于调解书确定的履行期限届满当日出具扣划裁定书,立即移送执行局速执团队。
通过审执联动,48小时内完成了案款扣划、账户解封、款项发还等全流程,并向被告出具《自动履行证明书》。这一过程中,案款在法院监管下安全流转,既消除了原告的风险顾虑,也为被告免去了后续可能面临的执行程序。
编辑:徐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