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超 《法制与新闻》记者 王泽宇
7月10日至17日,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文法学院“普语弘法 薪火相传”志愿队一行14人,赴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西镇乡下薛孤村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作为文法学院的学生,队员们怀揣着“普法知识进万家,乡村振兴靠大家”的使命,传递知识暖意,同时也以脚步丈量乡村法治建设与语言文明提升的现实图景。
队员们回答村民们的问题
在精心设计的普法课堂上,队员们打破传统说教模式,创新运用情景剧、互动问答、手工粘贴画等寓教于乐的形式,系统普及防范电信诈骗、拒绝校园霸凌、防溺水、防火及交通安全等知识。这不仅是对孩子们法治素养和安全意识的启蒙,更为他们构筑起一道坚实的自我保护屏障,点亮了对规则与安全的认知之光。
队员们在广场内进行普法宣传
课堂之外,醒目的“普法”“推普”条幅悬挂于村广场,队员们走村入户,在广场、巷口、树荫下与乡亲们亲切交谈,了解村情民意,耐心解读“帮信罪”、非法集资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条文,同时倡导普通话作为沟通桥梁的重要性。每一次讲解,每一份问卷,都是对乡村法治生态和语言文化现状的一次深刻洞察。
村民王大爷当即表示要带孙子来听课,开心地说道:“大学生们讲得在理!懂法还能讲好普通话,娃娃们将来路更宽!”
志愿队伍向村民普法
在村内的养老院中,队员们分组陪伴老人,唠家常、听往事,关切询问他们的身体和生活。在普法环节,师生们结合案例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用通俗语言解读防诈骗、财产保护等实用知识,增强老人们的法律意识。
随后,队员们又带来了快板、朗诵、舞蹈、合唱等节目,老人们不时跟着节奏拍手哼唱,现场掌声阵阵。“一张笑脸”拍摄活动中,志愿者为老人们整理衣衫、调整坐姿,用镜头定格下一张张幸福的笑容,记录温暖瞬间。
队员们与村内孩子们合影
离别之际,有孩子依依送行,有老人门口挥手。实践队员陈凯乐感慨万千:“本次暑期实践,我们深入社会调研,增长见识。与各方交流,锻炼能力。收获颇丰,更懂责任担当。这段经历,将成为我前行的宝贵财富,激励我在未来继续奋进。”
队员开展普法小课堂
青年学子带着对乡土中国更深的理解和沉甸甸的收获踏上归程,他们用青春热情在乡村播撒了普法的星火,也从基层沃土中汲取了成长的力量。
编辑:张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