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轻松”贷款背后的陷阱和诱惑

2025-07-24 14:46:29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 通讯员 董苾菡 徐志杰

在经济消费活跃的当下,金融贷款成了不少人解“燃眉之急”的热门选项。然而,当满足贷款需求成为一门“生意”,总会有人为了利益铤而走险,无视规则与法律的红线,甚至不惜以身试法,最终坠入铁窗深渊。

近日,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系列贷款诈骗案件。案件中,韩某(化名,下同)在石某和彭某的指使下,手持精心伪造的房屋买卖合同、房产证、收入证明等“全套包装”,谎称要购买蔡某房屋,向银行申请巨额购房贷款,并在不动产登记中心工作人员苏某的协助下,违规办理了虚假不动产登记。这笔贷款最终流入石某和彭某的口袋,韩某分到了10万元的“好处费”,苏某也笑纳了11万余元的“感谢费”。最终,4人均因违法犯罪而被追究刑事责任,而那位所谓卖房的蔡某,因为将身份证出借给老同学彭某用于违法犯罪,也被卷入其中。

这类看似“高回报”的贷款游戏,实质是通过破坏金融秩序和违法违规非法获取资金。任何对法律底线的试探挑衅甚至是无意的侥幸,换来的只会是法律严肃的裁判。其后果之重,远超你的想象。

牢狱之灾难避免。通过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证明文件、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等其他方法,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构成贷款诈骗罪,根据金额大小和情节严重程度,最高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即使未参与伪造材料,也未直接占有资金,但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同样面临牢狱之灾。

巨额赔偿难承受。随意出借身份证、银行卡等被用于违法犯罪,即便出借人不知情,但出借的行为存在过错,须对损失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身份证、银行卡等个人凭证绝非可以随意借出的小物件,一次“好心帮忙”,可能让你背负一生都难以偿还的债务深渊。

信用崩塌难消除。所有涉案人员,一旦被定罪或认定存在重大过错,其不良信用记录将伴随终身。不仅对个人信用和生活造成影响和限制,也可能影响亲人和家庭。为了“人情”或者“义气”的帮忙,可能瞬间摧毁多年的信用根基,让未来人生道路荆棘密布。

如何远离此类陷阱和诱惑?对此,专家建议“一不帮、二不信、三不借”。

“一不帮”。不做违法犯罪行为的帮手。在偏离正规场所、正规流程之外,不帮他人游走在法律红线,不帮他人伪造证件、证明和其他材料,不以自己的工作或职务便利,为他人大开违法之门。

“两不信”。不信“包装贷款”话术。对声称“内部有关系”“特殊渠道”“轻松包装资料就能拿下大额贷款”等宣传,一律视为诈骗预警。正规银行贷款审批严格,不存在所谓捷径,任何声称能绕过正常审核的,几乎都指向骗局。不信“好处费”诱惑。天上并不会掉馅饼,面对“轻松跑腿就能拿几千上万好处费”“借个卡给点报酬”等诱惑,务必清醒自问:为何对方付出如此代价?合法之事何需如此操作?高额回报常是违法犯罪的诱饵。

“三不借”。不借身份证件。身份证、护照等是法律赋予公民身份的证明,是个人信用的基石。无论对方是谁,无论理由多么紧急或合理,都坚决拒绝出借、抵押。补办证件的麻烦,远小于卷入犯罪的风险。不借银行卡。银行卡/账户关联着个人财产和信用记录。出借银行卡等同于将自家大门钥匙交给陌生人。绝对不要将自己的银行卡、网银U盾、手机银行账号密码交给他人使用,即使对方承诺“只是走个账”“很快还你”。不借签名权。不在任何不了解内容、未亲自参与办理的贷款合同、授权书、法律文件上签名。签字即意味着承担合同上的责任和义务。亲眼看清、完全理解所有条款后再落笔。


编辑:梁梦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