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韩宇
只会讲汉语如何给只能听懂朝鲜语的老人普法?两户人家剑拔弩张,是打感情牌还是使出威慑力?这些问题的破局,得益于一对“法律明白人”夫妻的相扶相知。一来一回间,丈夫的难题化作妻子的考题,妻子的妙计铸成丈夫的利器,这份独特的法式浪漫正丈量着法治星火的传递轨迹。
李国鑫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二界沟街道中央屯社区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他负责的社区里住有许多朝鲜族老人,语言不通成了普法工作的最大障碍。“我讲的是普通话,但部分老人们只能听懂朝鲜语。”李国鑫无奈地说。妻子夏俪得知丈夫的困扰后,她灵机一动:“老乡们听不懂,那就找朝鲜语民法典当教材,再请双语志愿者当翻译。”三天后,一场汉鲜双语对照的财产继承法讲座在社区开讲,获得了极为显著的成效。
而在北窑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的夏俪也遇到了棘手的问题。两户村民因土地补贴闹得不可开交,调解陷入僵局。李国鑫得知后,建议她“法理+乡情”双管齐下:“如果当事人爱耍横,就得用法律权威震慑;反之,则要用情感感化。”夏俪采纳了丈夫的建议,五次登门讲政策,三次视频打感情牌,最终成功化解矛盾,让这场纠纷以温情收场。
此外,夫妻二人还创新普法形式李国鑫将民法典编成朝鲜族三句半,重阳节时长鼓舞伴着继承法条款飞进老人心坎;夏俪则把防诈知识印上乒乓球拍,在法治广场开展“唠嗑式普法”。如此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有效提升了村民的法律意识。
这对夫妻用最朴素的智慧证明:基层普法,是深夜探讨的头脑风暴,是微信转账时的法理人情,更是两盏各自点亮却彼此映照的灯。在法治的田野上,他们让冷峻的条文生出温暖的翅膀——原来最动人的普法,还可以始于这样的对话——一对夫妻社区村落的“法式”浪漫。
编辑:刘舒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