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琪琛
刑事案件中对民营企业涉案财物的处理影响着企业的财产权利,更关乎企业的生存发展。5月20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民营经济促进法》)明确规定,要“严格区分违法所得、其他涉案财物与合法财产,民营经济组织财产与民营经济组织经营者个人财产,涉案人财产与案外人财产”,从而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进一步加强了对民营企业的产权保护。
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涉案财物的“查封、扣押、冻结”(以下简称“查扣冻”)是最为普遍而重要的强制措施。笔者结合参与办理的相关案件,就民营企业如何应对办案机关的“查扣冻”进行探讨。
确认财物涉案
办案机关在对涉案财物采取“查扣冻”等强制措施时,首先应当确认“财物涉案”。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以下简称《刑诉规则》)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适用查封、冻结措施有关规定》(以下简称《查封冻结规定》)明确,涉案财物是可用于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的各种财物、文件,而且《刑诉规则》还进一步明确,可以证明犯罪嫌疑人“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财物、文件也属于涉案财物。
在确认财物是否涉案以及决定是否予以“查扣冻”的过程中,如果企业只是涉及相对明确或者单一的单位犯罪,企业的单位财产和相关责任人员的个人财产划分也较为明确,则办案机关初步“查扣冻”的财物一般也会限制在与涉嫌的违法犯罪活动“直接相关”的范围之内。
在北京的一起单位行贿案中,涉案代理公司被指控在承揽工程项目的过程中,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相关领导房产、车辆等财物共计约2700万元,办案机关仅对涉案企业直接给予相关领导的房产等进行查封,并将企业的对公账户予以冻结,而没有对企业的其他财产采取强制措施。
但在涉嫌罪名较多、单位犯罪和个人犯罪的性质认定存在争议,尤其是“涉黑”犯罪等有组织犯罪案件中,办案机关往往不对具体财物的权属、来源、性质以及是否涉案等进行区分,而是直接对所有涉案企业和人员名下的财产全部予以“查扣冻”。
在重庆的一起“涉黑”案件中,涉案企业和人员被指控涉嫌非法采矿罪、虚开发票罪等多个罪名,办案机关就将企业和个人名下的银行账户、船舶、房产、车辆等财产全部“查扣冻”;在辽宁的一起“涉黑”案件中,涉案人员被指控涉嫌强迫交易罪、非法采矿罪、串通投标罪、虚开发票罪等多个罪名,办案机关也对涉案人员实际控制的企业及其关联企业,以及涉案人员名下甚至其近亲属名下的数百处房产、数十辆车、数百个银行账户等大量财产进行了“查扣冻”。
刑事诉讼法、《刑诉规则》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以下简称《程序规定》)都明确“与案件无关的财物,不得查封、扣押”。《关于进一步规范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处置工作意见》)、《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充分履行检察职能加强产权司法保护的意见》(以下简称《最高检产权保护意见》)等相关文件也对此作了类似规定,而且《最高检产权保护意见》还进一步明确,对“不涉案”的“企业生产经营资料”等款物和账户都不得“查扣冻”。
根据上述规定,对确定“不涉案”的财物,依法不应当进行“查扣冻”,而对已经被采取强制措施的财物,涉案企业或涉案人员实际控制的企业可以向办案机关申请解除,而且根据刑事诉讼法、《刑诉规则》《程序规定》的要求,“对经查明确实与案件无关的”,办案机关“应当在三日以内”解除其强制措施。
保障企业经营
民营经济促进法规定,有关国家机关在开展执法和调查等活动中“应当避免或者尽量减少对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这是第一次从立法层面对此予以明确,进一步体现在涉案财物处理中“保障企业经营”的重要原则。
此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刑诉法解释》)《查封冻结规定》《处置工作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切实加强产权司法保护的意见》(以下简称《最高法产权保护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优化法治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优化法治环境意见》)、《最高检产权保护意见》《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服务保障“六稳”“六保”的意见》(以下简称《六稳六保意见》)等,都对采取“查扣冻”等强制措施过程中要“降低对涉案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作出了规定。《最高检产权保护意见》更是明确要求对符合相应情形的财物,“能够采取非强制性措施即可达到保障诉讼目的的,不使用强制性措施”。
在广东的一起涉案金额数千万元的非法采矿案中,办案机关虽然在立案侦查后对涉案人员采取了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但因涉案人员实际控制的多家企业一直处于正常生产经营状态,就没有对相关企业的生产设施设备、对公账户以及相关个人账户等全部直接予以“查扣冻”,从而保障了企业能够继续维持基本经营。之后相关涉案人员的强制措施,也因积极筹措资金退赃、愿意认罪认罚等陆续变更为取保候审。
但在司法实践中,尤其是在重大复杂案件的办理过程中,个别办案机关往往不仅不加区别地对“涉案财物”和“非涉案财物”一律予以“查扣冻”,而且一般在对相关财物采取强制措施后就置之不理,造成企业的财物尤其是生产设施设备、对公账户等无法正常使用,最终导致企业因难以维系日常经营而停业甚至破产。
在黑龙江的一起“涉黑”案件中,涉案人员被指控在收购稻米过程中涉嫌强迫交易罪,其实际控制的稻米加工企业被查封,对公账户也被冻结,导致相关企业无法继续正常经营而被迫停产。作为当地重要的稻米加工企业,其停产也导致当地大量稻米滞销,实际也给粮农造成了巨大损失。
对于“查扣冻”的财物,《最高法产权保护意见》规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为企业“预留必要的流动资金和往来账户”;《优化法治意见》也明确对“经营性涉案财物”,在保证案件审理的情况下,一般应当允许有关当事人“继续合理使用”;《查封冻结规定》则规定对“涉案不动产”和“特定动产”,可以在保证侦查活动正常进行的同时,允许有关当事人“继续合理使用”。
在前述重庆的“涉黑”案件中,涉案企业的相关财产虽然因被采取强制措施而不能自由处置,但在公司被托管后,其对公账户、生产设备和运输车辆仍能正常使用,从而在保证企业可以继续维持生产经营,员工能够继续安稳工作的同时,也避免了相关生产设施设备因闲置而产生资源浪费,这种做法对涉案企业和相关责任人员,乃至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和案件办理的社会效果而言,显然都是更为有利的。
当前对涉案财物,尤其是经营性涉案财物的“继续合理使用”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并没有很好地得到普遍适用,仍然需要涉案企业积极争取。
确保价值相当
民营经济促进法不仅对涉案财物处理过程中“保障企业经营”作出了规定,也对处理过程中的“执法必要性”提出了要求。尤其是在采取“查扣冻”等强制措施的过程中,实际应当是“非必要不采取”,即使“确有必要”也应当是在“最低或者较低限度”,并且要在法定权限、条件和程序内进行。
在对涉案企业的最终处理上,民营经济促进法也规定“应当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该内容虽然是直接针对“行政违法”行为的处罚限度要求,但对于涉及“刑事犯罪”行为的处罚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照适用,这也符合“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
行政违法和刑事犯罪都属于广义上的违法行为,相关法律也都明确规定了从轻、减轻或者不予处罚的情形,两者只是在违法性的严重程度上有所差异,但在处罚原则上仍具有统一性,而且也可能存在“行刑衔接”的情况。
虽然“查扣冻”是确保案件处理结果能够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但在对涉案企业的相关财物采取强制措施时也需要符合相当性,尤其是在涉及经济问题的违法犯罪案件中更应当坚持“价值相当性”。
《查封冻结规定》就明确要求“冻结涉案账户的款项数额”应当“与涉案金额相当”,不得超出涉案金额范围冻结款项,从而避免办案机关或办案人员因有权随意冻结,“可能额外获利”而导致“超范围冻结”,以有效规范和确保强制措施的合理限度。
在前述单位行贿案中,涉案代理公司被指控给予相关领导价值共计2700万余元的财物,并且截至案发尚有1000万元未实际给付。办案机关根据涉案总额,对相关财物予以查封、扣押,并按照扣除相关财物后的涉案价值,将企业对公账户中相应数额的资金予以冻结,这样既保证了对涉案财物的追赃追缴,也保证了企业资金的流动性,避免对企业正常经营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涉案企业如果认为被“查扣冻”的财物价值已经明显超过涉案金额,可以根据“相当性”原则申请解除对部分财物的强制措施,或者申请降低冻结资金的数额,从而让企业有更多的流动性以继续维持生产经营。
对涉案财物的“查扣冻”既是办案机关固定证据,准确查明案件事实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追赃挽损”和保证刑罚执行的重要措施,但在对涉案企业的相关财物采取强制措施的过程中,应当对财物的性质予以准确区分,以避免或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此外,还需保证涉案财物价值和实际涉案金额的相当性,从而在刑事司法过程中维护企业的合法财产权利,保障企业继续更好发展。
(作者系北京市西城区律师协会刑事业务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市雨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编辑:冀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