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驰 范瑞恒
“想咨询一些法律问题该怎么办?”不久前,天津市和平区劝业场街道福明社区的秦奶奶在社区微信群发布了一条求助信息。
第二天,社区网格员即通过“云帮办”线上法律服务平台连线秦奶奶和律师,快速解决了老人的法律难题。
问题的解决得益于和平区司法局对辖区法律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该局不断完善街道社区和法律服务机构的工作衔接,为群众提供足不出户的公共法律服务。
2024年,和平区司法局探索设立“楼宇法治管家”法律服务中心,辖区企业、物业公司等可以通过中心公示的电话和地址预约法律咨询、法律讲座等各类法律服务。
某企业准备打造一项集餐饮、购物、互动体验等于一体的文旅项目,邀请和平区一家设计公司“全包”创意设计加施工落地。项目落实后,合同款也到位了,但项目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对方要求设计公司返还合同款600多万元。
上述设计公司找到“楼宇法治管家”法律服务中心,律师协助企业梳理了90余项合同条款,分析履约行为,最终维护了其合法权益。
“不出楼就可获得专业的服务。”这种“管家”式的法律产品让设计公司负责人竖起了大拇指。
“目前,我们已经设立5家‘楼宇法治管家’法律服务中心,辐射周边楼宇企业2000多家。”和平区司法局副局长从薇介绍说。
服务不断向前延伸。和平区司法局为64个社区配齐配强社区法律顾问,加强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室建设。同时创新“1+3+N”资源整合模式,由一名司法社工协调律师、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统筹各类法律服务资源,通过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室延伸法律服务触角,将各类法律服务产品送进楼宇、企业和居民家中。
“资源沉下去,服务活起来,让居民群众感受到触手可及的法律服务。”和平区司法局局长田翊莹说,推动专业力量下沉不仅能有效填补公共法律服务空白,更能激活基层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