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安徽拟制定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条例

构建一站式多元联合调解工作模式

2025-07-15 09:53:35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 本报记者 范天娇

7月7日,《安徽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提请安徽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条例(草案)》要求建立多元联动调解体系,强化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处理,特别是对新就业形态的劳动纠纷,提出构建“一站式”多元联合调解工作模式,全力化解争议。

规范劳动人事争议预防协商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劳动人事争议数量不断增多,诉求更加复杂多样。

《条例(草案)》规范劳动人事争议的预防、协商,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联合地方总工会、用人单位代表组织等单位建立健全劳动人事争议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开展劳动人事争议风险的监测研判和预警工作,同时明确工会、用人单位代表组织和用人单位的预防、协商责任,全面规范劳动人事争议的预防、协商工作。

按照《条例(草案)》规定,发生劳动人事争议时,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发生50人以上重大集体劳动人事争议,经劳动者申请,地方总工会应当及时指导和协助其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当事人就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达成一致的,工会应当主动引导签订和解协议,并推动和解协议履行。

注重发挥调解基础性作用

《条例(草案)》注重调解基础性作用的发挥,明确调解期限、终止调解、调解协议的确认等内容,规范调解程序,推动柔性化解矛盾。

当发生劳动人事争议时,当事人可以到用人单位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乡镇或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人事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以及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等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专业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收到调解申请后,应当自受理调解申请之日起15日内结束调解,但是双方当事人同意延期的可以延长。经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调解组织应当告知双方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审查或者司法确认。

完善仲裁程序优化仲裁服务

立足提升仲裁可及性和降低当事人维权成本,《条例(草案)》完善仲裁程序、优化仲裁服务,完善公告送达、审理期限、调查取证、财产保全等程序。

在仲裁过程中,出现劳动者死亡、第三人不到庭等棘手情况怎么办?《条例(草案)》明确,劳动者在仲裁期间死亡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可以中止案件审理,及时通知其继承人作为当事人参加仲裁。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人放弃仲裁权利的,仲裁终结。

与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的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经依法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不影响案件的审理。经当事人申请或者同意,仲裁庭可以依法裁决第三人承担责任。

《条例(草案)》还规定劳动者一方在10人以上并有共同请求的劳动人事争议为集体争议。集体争议案件的劳动者一方,可以推举3至5名代表人参加仲裁活动;劳动者一方无法推举代表人的,工会可以指导和协助劳动者推举代表人。

强化协同合作推进多元化解

劳动人事争议化解事关劳动者的切身利益,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力量,畅通争议处理程序衔接,提高化解质效。

《条例(草案)》要求,健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调解。明确调裁诉衔接内容,要求加强调解与仲裁的衔接。调解不成的争议案件,要及时引导当事人进入仲裁程序;仲裁委员会要加强对辖区内调解组织的业务指导,建立仲裁员定点联系调解组织制度。加强调解与诉讼的衔接。调解组织要主动接受人民法院的指导;鼓励和支持调解组织在诉讼服务中心等部门设立调解工作室。

今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解决劳动纠纷或将更加快捷。《条例(草案)》规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人民法院、司法行政部门、工会、用人单位代表组织等应当强化协同合作,构建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多元联合调解工作模式,合力化解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

《条例(草案)》还规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仲裁院和司法行政部门、法律援助机构要建立完善调解仲裁法律援助协作工作机制。司法行政部门可以在仲裁院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或者法律援助窗口。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