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抬头见舞台 转身有书香

——新疆织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

2025-07-24 17:04:50 来源:《新疆日报》 -标准+

各族群众在奇台古城商业街旁的广场上跳舞(7月4日摄)。记者 蔡增乐 摄

从城市展厅到田间地头,从专业院团到民间力量,新疆以文化为纽带,不断织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文化服务在延伸触角、显著提升覆盖面与数量的同时,更在互动中焕发出蓬勃生机,成为各族群众精神生活中最温暖的底色。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2024年统计数据显示:全疆共开展群众文化活动6.5万余场次,惠及群众2660余万人次。其中,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213.12平方米,全国排名第8位;平均每万人拥有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695.86平方米,全国排名第3位;人均群众文化活动专项经费7.94元,全国排名第8位。

数字背后,是“15分钟文化生活圈”在天山南北的落地生根,文化服务从“场馆里的陈列”变成“生活里的温度”。如今的新疆,抬头可见舞台,转身即是书香。文化润疆,正以触手可及的方式,把幸福写进每个人的日常。

文化服务春风化雨

7月19日,推开新疆美术馆公共教育室大门,李明雅立刻被桌上的宋锦料子吸引。云霞般的锦缎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葫芦形状的剪裁模板整齐摆放,旁边还有一盒素雅的白珠流苏。这是“艺时一节·大暑”活动现场。作为美术爱好者,她特意提前一周在新疆美术馆微信公众号预约报名,生怕错过这场宋锦手作体验。

“截至今年7月,我们共组织开展62场活动,线上线下覆盖37万余人。”新疆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杨帆表示,开展公教活动多采用线上预约报名方式,既能精准掌握参与人数,提前做好场地、物料的匹配准备,也能让参与者提前了解活动内容,提升现场体验流畅度。

把舞台搭到村口、把展厅搬进巴扎、把大师课开进校园……在天山南北,这样的文化惠民场景已成为常态。截至今年6月,新疆已建成112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1783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处长蒲怀民介绍,以“打起手鼓唱起歌”首届中国新疆民间艺术季优秀节目巡演为例,该活动创新采用“走出去+沉下去”双线模式:一方面,组织优秀节目赴安徽、山东等8个省区市巡演,让新疆文艺走向全国;另一方面,开展疆内基层巡演,既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又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我们正在探索‘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的新模式,让文化服务从‘输血’变‘造血’。”蒲怀民说。

钢琴的灵动旋律与悠扬笛声交织,合唱团的歌声立体饱满……在乌鲁木齐市文化中心,新疆艺术剧院举办的音乐艺术普及沙龙持续一个月时间,吸引众多市民驻足欣赏。这场别开生面的“音乐盛宴”通过现场演奏、互动教学、艺术讲解等形式,让高雅艺术变得可亲可感。

“音乐更要走进生活的角落。”新疆艺术剧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阿里甫·亚森介绍,今年艺术剧院还在全疆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包括深入地州市的巡演、走进校园的美育课程、面向亲子家庭的公益研学等。截至目前,活动已惠及11万余人次。“比起以往单一的演出形式,现在的服务更接地气,既有专业院团的水准,又贴近群众需求,受众面自然更广。”阿里甫说。

从城市到乡村,从剧场到课堂,优质文化服务已成为新疆人周末新的“打开方式”,文化不再是单向“配送”,而是随时可加入的“双向奔赴”。

文化供给缤纷绽放

盛夏的新疆,正以笔墨为媒、以艺术为桥,让文化的活力在天山南北蓬勃涌动。不久前,自治区美术书法“石榴籽”文艺小分队走进阿克苏地区开展文化志愿服务。24位书画家历时13天,辗转数千公里,深入乡村、校园、非遗工坊,在田间地头架起画板,在校园教室挥毫泼墨,累计举办培训10余场,捐赠书画作品700余幅。新疆画院院长努尔买买提·俄力玛洪感慨:“艺术家们的笔尖蘸着泥土的芬芳,画布上跳动着时代脉搏。”

如今在新疆,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已成常态。数据显示,全疆已通过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平台注册志愿者4.8万余人,志愿服务组织2000余个,年均开展各类文化惠民项目1300多个。从草原牧区到戈壁绿洲,从音乐舞蹈到非遗传承,多元化的志愿服务让文化润疆更接地气、更有生气。

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演奏员艾合塔尔·艾斯坎,是一名热心的文化服务志愿者,常到新疆文化馆教青少年演奏民族乐器。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他敏锐地发现许多学生不仅有很好的音乐天赋,对传统民乐更是怀揣纯粹的热爱。于是,他向文化馆提议组建“石榴花”青少年乐队,将热爱凝聚成更响亮的旋律。乐队成员周沐阳说:“我们不仅学会了乐器演奏,更收获了珍贵的友谊。现在只要一个眼神,就知道何时衔接演奏。”

“成为文化志愿服务者之初,我以为这只是一份传授乐器技巧的工作,但没想到收获远超付出。孩子们眼中对音乐的热爱,一直在打动和鼓舞我。”艾合塔尔表示,他会继续带着“石榴花”乐队走下去,教更多孩子拿起乐器演奏。

党的二十大对志愿服务事业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要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2024年4月,国家出台《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特别强调文化志愿服务在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基层文化服务,既要发挥专业力量的引领示范作用,更要激发群众参与的创造活力。“专群结合”的服务模式,既提升了基层文化服务的品质内涵,又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参与感。

文化人才深耕沃土

“要让文化活水精准滴灌基层沃土,关键在于创新服务机制,更要培育一支扎根基层的文化人才队伍。”新疆文化馆馆长周文亮介绍,近年来,疆内各地创新实施“双轮驱动”文化惠民模式,通过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让优质文化资源真正在基层生根发芽。

“我们特别注重基层文化人才的培养孵化。”周文亮说,新疆文化馆2024年举办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培训班11期,培训近900人次。扎根乡土的文艺工作者经过专业指导后,能把课堂上学到的方法、经验用于实际工作,成为带动乡村文化振兴的“种子选手”,让每个乡村、社区都能长出属于自己的文化“嫩芽”。

让人才成为基层文化服务的中坚力量,在行业内形成良性循环的培育生态,并以长效机制为保障,才能实现优质基层文化服务的持续供给。新疆美术馆典藏部(修复中心)主任殷杰说:“新疆美术馆自成立起便致力于收藏优秀艺术家作品,供大众欣赏研究、传承借鉴。其中重要一环,是依托学术委员会对作品的艺术价值、历史意义进行专业研判。”

“委员会成员均来自各高校、美协的专业人士,他们在美术领域具有深厚积淀与前沿视野。”殷杰表示,借助委员会的专业把关,一方面可为美术馆的收藏方向提供指导性意见,确保藏品既具艺术高度又贴合地域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也能使收藏过程成为学术研究,带动馆内年轻馆员提升专业素养,进而让美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更有深度,为基层输送更优质的美术资源。

“以专业人才带动基层文化服务,是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近年来探索的重要路径。”新疆文化馆艺术活动部副主任刘芳表示,各级文化服务机构建立的“志愿者成长计划”,可为不同专业的文化志愿者提供个性化发展支持。“比如擅长音乐、舞蹈的专业型志愿者,可优先参与重要演出活动,还能免费获得其他艺术领域的专业培训。我们希望这种激励机制能让志愿者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实现自我提升。”

“服务—成长—再服务”的良性循环机制,对文化志愿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目前,新疆文化馆已形成千余人的稳定志愿者队伍。

此外,有效的资金投入对公共文化服务亦形成坚实支撑。“十四五”期间,新疆共下达32个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投资计划,投资总额超4.99亿元。这些资金对于夯实基层文化阵地、激发人才活力意义重大。专项资金重点投向二级公共文化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培训+实践”模式培养基层文化骨干,让他们更安心地扎根基层、服务群众。

蒲怀民说:“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能出彩,是公共文化服务持续焕发生机的关键。资金投入正是为人才成长铺路,让他们在基层有舞台、有奔头,使优质服务真正惠及各族群众。”

(2025年7月24日《新疆日报》记者 宋海波)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