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在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清河城镇望城村外的一片山坡上,3×3米间距种植的红松苗,一年来又长高了二三十厘米,松树苗周边刚被清理过的杂草刚过脚面高。去年种植的这片红松是该县党建示范带创建工程中的发展项目之一。
本溪县八山一水一分田,农田大多沿山势分布,还有不少山坡地。在这样的条件下,近年来,本溪县聚焦“补短板、强弱项”,着力破解村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不强、致富带富手段不多等问题,以基层党建质量提升行动为抓手,实施党建示范带创建工程,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党群共富。
如今,这些特色产业进行了哪些探索?又取得了怎样的成效?7月中旬,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度采访。
如何破解红松产业短期难见收益的问题
“红松产业见效时间长,红松见果要十年,虽然栽下的是五年苗,可有几年不见收益,红松成材更长达80年,时间太长了。”本溪县清河城镇发展红松产业时,有的村民有想法。
清河城镇地处本溪县北部,经济基础薄弱,没有像样产业,但历史上国有林场培养了第一批红松种植管理和采摘松塔的技术人员。2023年,为发展当地经济,清河城镇红松种植产业联合党委联动7个村,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开始大范围种植红松。
“那边山上有224亩山坡,种的都是红松苗。”东阳村党支部书记李庆英指着远处一片山坡地说,“两年来,成活率接近100%。这就是我们村的‘绿色银行’啊!”东阳村是清河镇种植红松的第一个试点村。如今,包括东阳村在内的整个清河城镇红松种植面积已达1622亩。
清河城镇副镇长、红松产业联合党委书记王兴成算了一笔账:现在一个松塔卖8元,10年开始结果,20年进入盛果期,有长达几十年的收益,长期效益相当可观。
可怎样解决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矛盾呢?
“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短期收益,这是我们破解这一难题的路径。”王兴成说。青城村在林下搞了刺嫩芽试验,今年种植50亩刺嫩芽,能很好地填补红松产果期前的收益空白。
为改变以往卖松塔的粗放模式,增加红松附加值,清河城镇将7个村设定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台后村准备建立松子深加工基地。马家沟有几个网红,以此打造宣传基地。清河城力求完善红松产业的完整链条。
“我们发展红松产业,要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让产业规模化,形成卖方市场,同时带动更多的当地村民致富。现在管护用工高峰时,一天就需要四五十个人。今年仅务工费就付给村民30万元。”王兴成感慨地说,“2023年至今,本溪县提供财政补贴120万元,用于清场、栽树、育苗、扯线等,三年各村村民收入150万元。短期内通过多种方式让村民有效益,村民对发展红松产业也统一了认识。”
如何让低迷期的香菇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
沿着满眼绿色的山间行驶,连绵种植的玉米已经抽穗,行驶到高官镇新农村时,成片的香菇大棚出现在面前。
新农村较为偏远,以前种植木耳,但用工不多。为了让村民都能有活儿干,村干部去了多地考察,最终村里决定发展香菇产业,2020年就建了45个大棚。
种植香菇的道路并不平坦。“困难太多了,村民怕担风险,不愿意种植,而更愿意打工,现在只有我妻子裴丽娜在种,村民打工,因为她是党员。”新农村40多岁的党支部书记郭晓明在大棚里查看菌棒质量,一会儿闻一下,一会儿定睛看看。“今年是香菇种植第五个年头,遭遇那次雪灾,压塌了20多栋大棚,直接损失200万元。镇领导来看时,眼泪都掉下来了。”困难没有让郭晓明退缩,为了防灾,现在的大棚中间都有粗壮的立柱支撑。
“现在香菇产业低迷,价格是有史以来最低的。”郭晓明言语中透露出目前的艰难。之所以坚持干下去,他说起一件事:“前两天,咱村有人杀猪,我看到村里几个老在这里干活儿的,每人都买了100多块钱猪肉,这说明他们赚到了钱。就冲这事,我感觉自己做得值。”
郭晓明对香菇产业的未来有信心:新建的大棚都是高端的,依托香菇种植产业,创办了菌苗种植公司,辐射带动周边村将土地、资源向公司集中,不断扩大规模。“我们要打品牌,目前,这个香菇产业园区有大棚80座,其中25座发菌大棚,55座出菇棚。通过科技将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推动品牌价值和产品附加值提升,构建集菌棒培育、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香菇产业体系。”
“我们的香菇不愁卖,销往成都、上海、杭州等地。用工能带动周边100户村民就业,仅今年到目前发出的工资就有小200万元。”郭晓明说。正在28号大棚给菌棒注水的村民马文磊脱下水靴,接过话茬:“我和丈夫常年在香菇大棚打工,两人一年能挣十三四万元。”大棚里常年用工,还吸引50名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稳定在70万元以上,每户年均增收2.5万元。
辽宁本溪县实施党建示范带创建工程
在本溪县304国道高官镇法台村附近,矗立着一块高大的蓝色“采摘园”指示牌,牌子上写着“草莓、柿子、蓝莓”,箭头指向的地方是几十栋大棚,在其中一栋蓝莓棚里,5名妇女正在除草。
法台村离本溪市和本溪县都只有20分钟的车程。村里人均只有2.4亩地,以前以种植玉米为主。怎样利用好法台村的独特地理优势呢?
2016年,为发展“一村一品”,村里建了18个棚,发展草莓、蓝莓等产业。村党总支书记邓庆元和村主任、村会计等党员干部带头试种。种植的过程并不顺利。当年8月,买了30万棵草莓苗,不到一个月就因病害全毁了,一下子就损失20多万元。去年大棚被水淹了,包括电器和肥料,损失又不小。这些年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坚持了下来。
经过不断摸索,村里的特色产业开始挣钱了,村民姚海国不但参与种植,还开车四处推销产品。为了更好地销售水果,除利用微信7个销售群进行销售外,他们还在县里开设了一家水果店专门销售自己的产品,如今也已小有名气。
如今,法台村已建了40个高标准暖棚,以优质草莓、蓝莓等水果为主导产业,吸引周边村共同发展果蔬种植产业,15名工人常年在这里打工。在“果香绿野”生态水果主题园区,集观赏、采摘、品尝、购物为一体的新型农文旅产业初具规模,每年吸引游客约5万人。村民李玉佳和邓庆元共同承包15个大棚,一年收入20余万元。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核心。本溪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苏杭说:“我们从当地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打造党建引领发展先行带,在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清河城镇、高官镇,选取产业基础好、发展成熟的10个村,深化实施党群共富工程。通过党委领跑、集体带动、百姓跟富的共富模式,把‘特’字贯穿到发展乡村产业的全过程,打造‘一品带一方’的产业发展新赛道,努力建成党建领航的综合示范矩阵。”
(2025年7月24日《辽宁日报》记者 曲宏)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