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四良融合”让农民少流汗多挣钱

——全国带状复合种植培训暨夏管推进会参会专家观摩调研侧记

2025-07-24 17:04:50 来源:《贵州日报》 -标准+

盛夏时节,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聚凤乡廖家屯坝区,远看千亩连片的复合种植基地,如同精心织就的巨幅绿底锦缎。走近了,玉米植株挺拔,叶片宽厚伸展,在微风中沙沙作响。玉米秆下,大豆苗悄然破土,好似给土地铺上了一片柔绿的地毯。

7月22日,全国带状复合种植培训暨夏管推进会在石阡县举行。当天,来自农业农村部和全国各地农业农村系统的相关负责人和农技专家来到廖家屯坝区观摩调研。

农民杨秀富正好走到田埂上,查看他家种植的玉米和大豆苗的长势。“这样‘一地双收’的套种好,一亩地能多找2000多块钱。”他是种田的老把式了,和专家交谈时不断感慨:“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要讲科学了。”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农技专家邹军介绍,该基地主要采用“大豆玉米品种搭配+科学行比配置+大豆根瘤菌接种+封定除草+化学调控+科学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收获”的技术模式,玉米亩产达到550公斤、大豆110公斤,亩产提升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红利。

随后,观摩调研团赶到铜仁市思南县许家坝镇的多年生稻品种鉴选基地。这里正在上演“懒人稻”的绿色奇迹。稻浪在骄阳下翻滚,沉甸甸的穗头宣告着“一种两收”的省力哲学。

“往年这时候,又要开始忙活翻地、播种了。”稻农张建国蹲在田埂边,手指轻抚新长出的稻秆,“现在好了,这‘懒人稻’种一次,收两回,少弯腰、少流汗,一亩田投入的成本少几百元,结果还要多挣千把块。”

多年生稻是种一次可以连续收割二次、三次,甚至两年、三年(因种植地区而异),实现多年生长的水稻。在基地核心示范区里,一种名为“云大25”的多年生稻品种,头季亩产稳超550公斤,新米上市时间较常规种植水稻早了一个多月。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农技专家曾涛介绍,贵州省课题组针对贵州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实际,创新了多年生稻秋播育秧一种两收技术,头年播种,第二年早春栽插,不仅能提早新米上市时间,卖个好价钱,还能增收一季水稻,既保证了米袋子、又抓住了钱袋子。目前该技术已在思南县规模化推广,并展现出显著优势。

曾涛进一步介绍,多年生稻秋播育秧一种两收技术充分利用了多年生稻的极强耐寒性和地下茎发颗特征,实现一种两收,第二季仅需施肥、灌溉等管理,无需重新耕地、育秧、插秧等复杂流程,让农民轻松种地、愿意种粮。

观摩调研团继续南行,在贵州省农科院油菜所思南县试验基地里,连片的金黄早已褪去,但土地孕育的增收密码还在升级。几个月前,农技专家凡迪小心翼翼从试验田里拔起一株油菜,轻轻抖落根上泥土,如捧珍宝,向“围观”的农户展示:“看这根系,再看角果的密度,我们筛选的这些新宝贝,含油量比普通品种高得多,抗病性还强得多。”

每一个更高含油率的品种背后,都蕴藏着农民实实在在的收益增长点。基地负责人介绍,这些依托“贵州油研”30多年优质油菜科技成果培育出的高含油、高抗逆优新品种一旦推开,亩均增收潜力可达200元以上。观摩现场,基地生产的“油研纯香菜籽油”引起了省内外专家的兴趣。这是基地在良种研发的基础上,集成油菜籽“脱皮冷榨精深加工技术”的产物。这里建有先进的“脱皮冷榨菜胚油”精深加工生产线,年产能达5000余吨,为贵州油菜产业提质升级“打了个样”,将育种优势切实转化为了经济优势,提升了产品品质,促进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从石阡“一地双收”的复合种植,到思南“一种两收”的轻简稻作,再到油菜含油密码的科技解码,黔东粮仓的丰收图景正被科技创新重新定义。当犁耙水响的传统耕作遇见良种、良法、良机、良田“四良融合”的现代智慧,田野里升腾起了最动人的希望。

观摩结束后,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高级农艺师、全国农技中心推广研究员分别给与会人员授课,山东、河南、四川种植大户交流发言,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负责同志、石阡县政府负责同志讲话,贵州、山西、湖北、宁夏4省区交流发言,农业农村部种植业司同志作会议小结。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将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单产提升、油料产能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种子种苗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等粮油生产能力提升“六大工程”,让贵州粮油生产能力逐年提升。

(2025年7月24日《贵州日报》通讯员 吴应国 记者 邓钺洁)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