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为民生“加码” 为幸福“提质” 以实干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安顺市民政五年综述

2024-12-18 15:29:21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鹤霖 王家梁 通讯员 施绍根

一个个暖心项目托起“一老一小”幸福,一件件民生实事厚植困难群众福祉,一项项举措绘就为民爱民底色……五年以来,贵州省安顺市民政局牢固树立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凝心聚力兜底线、惠民生、保稳定、促发展,以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为目标;以提高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水平为重点,千方百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书写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温暖篇章。

聚焦“基本民生” 兜底保障水平更高

为抓好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落实,不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安顺市民政局两次修订《安顺市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工作,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按标施保,城乡救助水平稳步提高。近五年来,安顺市累计保障城乡低保对象80.39万人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31.9亿元。

自制定《安顺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办法(试行)》以来,安顺市民政局持续做好特困人员救助保障工作,确保特困对象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五年来,全市保障特困供养人员2.89万人次,累计发放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3.7亿元。

为做好临时救助,《安顺市临时救助实施办法》实施以来,安顺市民政局进一步用好用足政策,减少和遏制困难群众遭遇突发性临时性困难问题致贫、返贫。

为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救助制度体系,安顺市民政局以两办名义印发《安顺市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方案》,制定出台《安顺市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监测帮扶机制(试行)》,开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同时,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让特殊困难群体共享改革成果,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聚焦“一老一小” 民生实事成色更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安顺市民政局始终坚持把做好养老服务和儿童福利工作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五年来,老龄事业和养老体系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基本养老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建制县区标准化养老机构全覆盖,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持续推进,老年人社会参与条件继续优化,老年文化、体育、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老年人优待项目更加丰富、范围大幅拓宽,敬老养老助老社会氛围日益浓厚,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五年来,特殊困难儿童兜底福利保障不断加强,儿童工作实现了全面提升、保障和完善。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保障范围,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制度,构建起了未成年人保护体系。

聚焦社会服务 管理服务能力更强

五年来,安顺市民政局在多个领域积极开展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推动殡葬改革、殡葬管理服务水平与乡村振兴要求相适应,进一步加强殡葬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殡葬服务保障体系,全市投入资金4.3亿元,用于殡仪馆、殡仪服务中心、城镇公墓、农村公益性公墓等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辐射县(区)及其所在中心乡镇的殡葬服务网络体系。全市共免除群众基本殡葬服务费用4400多万元。

在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基础上,对节地生态安葬亲属、重点优抚对象、低保对象等给予丧葬费补助。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倡导移风易俗新风尚。积极开展殡葬改革政策和传统优秀殡葬文化的宣传,倡导厚养薄葬、文明节俭的丧葬礼俗,倡导生态安葬、网络纪念、鲜花祭扫、错峰祭扫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营造广大群众参与和支持殡葬改革的良好氛围。

聚焦基层治理 社会治理成效更好

此外,安顺市扎实做好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引导推动社会组织积极担当作为。持续开展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清理整治,不断强化行业协会商会收费行为监管,切实帮助市场主体减负纾困、激发活力,促进行业协会商会规范健康发展,五年来,共抽查全市行业协会商会116家,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减免会费465.53万元,规范收费行为36家。开展了行业协会商会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推动全市行业协会商会当好政府的助手、企业的帮手和行业的推手,以实际行动助推全市经济发展。积极组织开展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动员引导有意愿、有能力的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全市社会组织共投入资金2592.7万余元助力乡村振兴事业,惠及群众19.29万余人次。

为积极稳妥有序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安顺市整合9个安置点分别设立了5个街道,并出版《安顺市标准地名图集》《安顺市标准地名录》《安顺市标准地名词典》《安顺市标准地名志》;有序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制定11个“一村一方案”、23个地名方案(采词库),新命名110条道路,兴趣点上图1900余处,采集地名故事23则。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一桩桩民生实事、一项项民生保障,无不回应“民生关切”,体现“民生温度”,成就“民生幸福”。

编辑:张楚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