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法治

网络说法

“克隆官网” 套住了她的养老钱

视觉中国供图

本以为可以零成本开店赚大钱的刘女士,却遭遇了诈骗。从注册到闭店,刘女士的“网店”仅存活了22天,但她的43万元养老钱却打了水漂

《法治周末》记者 贺斌

“零成本、零门槛!”

“每个城市仅3个到5个名额!”

“在家就能做,无需垫付货款。”

这般极具诱惑的直播话术,让刘女士相信了经营“网店”的可行性,12天内,她向5个陌生账户转款43万多元,后台显示“店铺利润”已达50余万元人民币。

惊喜之余,刘女士第一时间申请提现,结果仅提出1000余元。这时,平台又出现大额订单,客服催促刘女士再转100多万元处理订单,刘女士无钱可转,平台便强行闭店,还要求其支付7万余元后才能申请“处理”问题。

从注册到闭店,刘女士的“网店”仅存活了22天,但她的43万元养老钱却打了水漂。

看似半月赚了50万元,却仅能提现1000余元

刘女士是河北唐山人,今年62岁。2024年11月2日,她在某APP看直播时,被一则“在线摆地摊,手机开小店”的广告吸引。她以19.9元(实付款10.89元)的价格在“惜隆万优选店”下单了一款名为“Ai*智慧/运。营陪。跑涂色本DD”的商品(无实物)。随后,客服通过后台联系她,让其点击链接添加专属客服。

专属客服要求刘女士点击某链接,下载一款叫folloi的陌生APP。后经《法治周末》记者核实,该APP未在工信部备案。刘女士安装后,专属客服陆续其推荐了国际电商运营指导老师、问题处理中心人员等其他客服,用于对接不同业务。在这些客服的“帮助”下,刘女士当天就在一个与某跨境电商名称极为类似的平台上注册了店铺。

由于刘女士此前未接触过跨境电商,所以未察觉到该网站和网址的怪异。没多久,该网站便无法打开。客服解释:“该商城不定时会更新维护,需用备用链接登录。”刘女士依照要求,在新链接上重新注册并搭建店铺。新链接显示的是“孟熙供应链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刘女士以为是官方指定的,便没过多在意。

很快,店铺搭建完毕,可以开张。客服告知刘女士,次日查看有无订单,若有订单需垫付货款用于提货发货。次日,店铺果然有了订单,刘女士按要求添加外汇专员客服。外汇专员要求刘女士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打给指定陌生个人账户。刘女士照做了。

没多久,新链接再次打不开,客服又提供了名为“三元供应链科技香港有限公司”的新备用链接。该链接无需额外注册,用原账号即可登录、处理订单、查看资金明细。

从去年11月4日至11月16日为止,为处理订单,刘女士按客服要求先后向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和支付宝的5个陌生私人账户打款13笔,共计437808元人民币。店铺后台显示,按7.2的汇率计算,刘女士在半个月的时间就“赚”到了517430元人民币。然而,她多次申请提现,却发现大额的均无法提出,小额的从几十元到一千余元不等,总共成功“提现”1969元,且都是由4个陌生私人支付宝账号转给自己的。

紧接着,店铺后台出现两笔大额订单,即7万美元的耳机和13万美元的电子卡。平台客服让刘女士尽快向指定账户转款上百万元人民币,以完成交易赚取更大利润。她望“款”兴叹无钱可转。去年11月24日,刘女士被突然告知其店铺被强行闭店。同时,平台要求刘女士支付7万余元所谓的推广费后,可申请“处理”问题。刘女士提议从店铺利润中划扣遭拒。

刘女士多次讨要说法无果,且客服态度大变,暗讽其“脸大”,还称其为“包扯皮”。双方协商未果后,刘女士被踢出了内部的交流群。

之后的12月13日,刘女士陆续接到公安机关反诈部门的预警电话,提醒慎重对待该平台,切勿打款。12月21日,刘女士被告知网店IP已被“锁”,不转钱就不给开。客服还称“维护IP是要花钱的”,双方陷入僵持。

记者试水,步步惊心步步险

12月17日,经刘女士介绍,记者以退休老大爷的身份进行暗访。一听说有新客户,平台积极安排了新客服对接。和刘女士一样,记者也被要求下载APP用于私下交流。

记者下载的应用程序包名为“pwnjnenx2.apk”,安装时手机不断弹出安全提醒。安装成功后,APP名为“Briefcat”,图标与微信相似,经核实也未在工信部备案。打开APP,登录注册界面要求授予各种权限。记者授权后,看到注册界面有一行很小的字,即“成功注册账号将视为同意:用户服务协议隐私政策”。记者点击后均无法查阅,这明显侵犯了用户的知情权。

记者按要求添加了专属客服。客服自称是某大型电商跨境客服,多次向记者索要姓名、省份、年龄、身份证号、手机号和工作等私密信息,承诺不会泄露隐私,称是帮用户入驻该国际电商使用。记者以年龄大、不熟悉互联网需要先学习为由拖延,并要求客服发来相关资料。客服勉强发来一个陌生链接,称这就是该跨境电商的官方平台。

记者点开链接发现,该平台不论是网址,还是界面,都与被克隆名字的跨境电商官方平台完全不同。

第二天,记者索要合同,客服犹豫后答应次日提供。两天后记者未收到合同,客服称开店一个月后才能看。随后,客服发来“领取美元”的信息,诱导注册签到领钱。

记者询问入驻该平台是否需要营业执照等资质,客服称不需要,还催促尽快注册,称4步即可完成。见记者迟迟不提供信息,便称可为记者申请免费名额。记者未予承诺。

在此期间,记者收到多条反诈短信和北京反诈中心的多次来电。2024年12月26日,被克隆的该跨境电商平台在其官方公众号发表声明,称从未授权任何机构使用特定名称,并将有关“假冒网站”和“假授权书”进行了公示。

消失的“卖家” 疑点重重的平台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记者发现该平台团队先借助正规官方平台背书,让受害者进行短期入驻和开店,再对上架产品和名称进行“合规化”包装,名称加特殊符号,外表以日常商品为“掩护”。团队从广告制作、直播引流,到业务对接、公关应对等都分工明确、话术专业。

与此同时,记者在对直播引流源头进行调查时,发现了更多蹊跷。目前,刘女士在该APP上下单的店铺,已下线,产品已下架。而刘女士购物车中下单的该产品,也不知何时自主取消了订单。但该店头像仍显示“已完成资质认证”“新店开业”“已售25单”“新品上架中”。随后,记者核实了该店铺的信息,发现该店铺的实体名称为“海口龙华惜隆万信息咨询工作室”,性质为个体工商户,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法人为于某,成立于2023年8月27日。

奇怪的是,刘女士在该店铺下单,并成功入驻、转款43万多元后,该店铺便在几天后的2024年11月21日“紧急”注销。

另外,记者调查还发现,以上平台不仅网址经常变换,转账均要求私对私进行,而且用于私下与客户隐秘交流的APP也不固定,目前记者发现的共有folloi、Briefcat、HttpChecker三款APP,均未在国内备案。三款APP的构架和界面一致,仅名称和图标不同。

专家支招:如何防范跨境电商诈骗

对于如何防范跨境电商诈骗,记者采访了青岛仲裁委员会互联网仲裁院院长姚克枫。姚克枫表示,跨境电商发展迅猛,不法分子趁机利用技术手段规避法律风险,普通民众因不了解跨境电商,易成为受害者。

谈及如何辨别真假跨境电商网站,姚克枫建议下载APP时要从正规应用商店下载,切勿从弹出的广告链接中下载;如果是电脑操作,务必登录指定官网,切勿轻信陌生网址。无论通过何种方式,尽量通过官方电话、网站或向周围人进一步核实。

对于在合规平台下单受损,平台是否需要担责的问题,姚克枫认为需区分情况。若平台明知广告欺诈仍投放,需担责;若不知情,则一般不承担广告内容责任。同时,要区分广告来源,平台通常不对跳转后再次通过链接或其他方式打开的广告内容负责。

针对如何看待不法分子冒充知名电商平台进行诈骗的行为,姚克枫指出该行为侵犯了合法电商平台的知识产权,若诈骗消费者则构成刑事犯罪,电商平台与消费者同为受害者,均可维权。

编辑:迟明绪